Sun Apr 06 2025 14:24: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單車場的發展

隨着將軍澳室內單車場的落成, 這個位於白石的單車場亦漸漸被人忽視。

單車是有史以來香港在奧運會上取得獎牌項目的其中一項, 所以受到市民和政府的重視。近年來, 大眾參加單車運動的風氣也愈來愈熾熱,一年一度的單車節, 其發展和參與人數正在不斷上升, 實在有每年一次的馬拉松比賽的發展趨勢。

我們浸會大學今年也首次組隊參加10月8日舉行的單車節, 為了要取得參加資格,我於上周末按照大會的約定時間, 去到位於馬鞍山白石的單車場進行規定的單車技術測試。 而測試包括兩部分,一是在15分鐘內騎着單車踩畢20個圈, 另一部分是進行一個控制單車完成一次U形的彎道。 雖然平日我主要參加長跑,極少踩單車, 但憑着既有的單車技術和體能老本,仍可順利完成測試。

鑊形單車場十分罕見

其實,這是我第二次在鑊形單車場踩單車, 第一次是在1982年香港全能運動員比賽的時候, 其中的單車項目比賽是在當年的銀禧體育中心(即今日的體育學院) 的全港唯一鑊形單車場舉行。記得那個時候在東南亞地區, 能夠擁有一個像銀禧體育中心的鑊形單車場是很少甚至罕見的。 而當時比賽用的車也是在鑊形單車場用的固定齒輪的單車,換言之, 當雙腳固定在腳踏後,便跟齒輪一起轉動,當雙腳踏快些, 齒輪便轉動快些,但要慢下來, 雙腳也得一齊慢下來而不能立即停下來。因此, 一些參賽者因不適應這種單車而出現炒車,當時場面都十分刺激。

白石這個單車場是因為體院在重建計劃中要利用原有單車場位置搭建大樓而要拆卸,當時我是體院的院長,在跟政府商討後, 最終同時在白石建造一個接近體院原先有的單車場, 可以讓單車隊繼續有一個訓練和配合青少年發展的場地, 隨着將軍澳室內單車場的落成, 這個位於白石的單車場亦漸漸被人忽視。

原刊於《文匯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鍾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