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丹獎今天公布首屆得獎名單,獎項共有兩個,分別為一丹教育研究獎和一丹教育發展獎。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Carol S. Dweck博士憑其有關「成長型心態」(growth mindset)的研究榮獲教育研究獎;哥倫比亞的新學校基金會(Fundación Escuela Nueva)創辦人兼總監Vicky Colbert則以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發展項目勇奪教育發展獎。兩名得獎人將分別獲頒純金獎牌一枚及3,000萬(港元;下同)獎金,當中包括1,500萬現金獎及1,500萬研究或項目的資助經費,以表彰他們在推動全球教育革新的傑出貢獻。
一丹獎的源起:突破限制的人文鼓勵
一丹獎創辦人陳一丹早前接受本社專訪時表示,自從他在2013年從騰訊控股退下來之後,他便積極投入到公益活動之中。而在眾多公益活動範疇當中,他最重視教育。「我一直很想在教育公益上盡一分心力,想了很久很久,終於在三年前的一個晚上想到了。」那晚陳一丹快將入睡,突然想通了他在教育公益上的理想,於是拿起他的筆記本,寫下一句話:「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這份理想就是一丹獎的源起。
獎牌的意義:坐言起行
為了成立一丹獎,基金會籌備多年,包括邀得國際設計大師靳埭強出山,為獎牌賦上深厚的意義。陳一丹拿起兩枚獎牌,向本社記者解釋獎牌的設計:「一丹教育研究獎」獎牌上,有一人閒坐在松樹下,靜心思考教育研究,而松樹結滿松籽,象徵研究的豐碩成果;「一丹教育發展獎」獎牌上,有一人在松樹遠眺前景,象徵教育工作者身體力行,為教育發展開創未來。「這兩枚獎牌,一是『坐言』;另一是『起行』。坐言起行,正是全球教育工作者的態度,建構了我們的未來。」他笑言。
Carol S. Dweck:「成長型心態」論述鼓勵學童發展潛能
Carol S. Dweck博士是性格、社會心理學及發展心理學等領域的全球頂尖研究學者,她提出的「定型心態」和「成長型心態」論述廣受全球學術及大眾媒體引用,包括《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當代心理學》雜誌等。她的著作《心態致勝:全新成功心理學》(Mindset: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更是比爾·蓋茲(Bill Gates)年度唯一推薦成功心理學書籍。一丹獎基金會表示,Carol S. Dweck博士提出的嶄新概念提倡智力可以靠後天努力而改變,鼓勵學童積極評估及發展潛能,在教育界影響深遠。
Vicky Colbert:為鄉村地區提供優質教育
Vicky Colbert的新學校基金會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發展項目,融合課程、教師培訓、社群參與及校園管理等因素,建立有系統及高成本效益的教學模式,旨在為鄉村地區提供優質教育,從根本上解決環球教育的問題。一丹獎基金會表示,Vicky Colbert的教育方法廣受國際認同,推行至今已獲得超過12個國家採用,成效顯著,並在過去30多年不斷擴展。陳一丹表示,首屆得獎人充分展示了他們對教育的創新意念和熱忱,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令人讚嘆。
全球教育未來指數:為下一代裝備未來所需的能力
記者會上,一丹獎基金會亦公布了《全球教育未來指數》,這份報告由經濟學人智庫(EIU)制定,旨在評估教育制度對於培訓學生適應快速變化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之有效性。指數主要由三大範疇組成,分別為政策環境、教學環境及社會經濟環境,評估全球35個教育系統如何有效為下一代裝備未來所需的能力。
香港教育政策落後 遠遜於新加坡
在35個地區當中,香港的「全球教育未來指數」分數為68.5,排行第14名,屬於第二級別的「良好環境」,惟被位列第5名、屬於第一級別「最好環境」的區內主要競爭對手新加坡大幅拋離。報告指出,香港教育的優勢在於非常良好的教學環境、師資素質及大學與業界的緊密關係,然而教育政策和社會經濟環境的表理未如理想,差於35個地區的平均值。經濟學人智庫高級顧問(公共政策、經濟及政治)Trisha Suresh解釋,本屆政府提出的新教育政策,例如職業生涯培訓等措施,由於尚未完全推行,暫時未見成效,所以落後於新加坡等地區。她相信,當政府的各項教育政策落實之後,香港的政策環境分數會隨之改變。
中國排名最低級別 教育環境需要改善
中國得分32.9,屬於第四級別的「需要改善」,排名則是第31,遜於同屬亞洲大國、排名第29名的印度。報告指出,數據反映中國、印度、印尼(排名第34)及巴西(排名第22)等人口大國的教育上面臨重大挑戰,這些國家普遍表現較差,其龐大的勞動人口需要亦令教育環境出現更大危機。報告警告,為了應對資訊年代的複雜職場競爭,這些地區必須改革教育系統,以提升國民的競爭力。
陳一丹:要緊記教育的初心
本社記者專訪陳一丹時,問及中國的教育環境如何,以及是否需要投放更多資源以作出進一步改善,陳一丹回應指全球的國家和學校的管理者都應該關心教育,而資源投放則是其中一種表現。然而,他強調基金會的角色中立,不會為報告的數據作出過份解讀。「我們的角色就是做報告,僅此而已。解讀的工作就交給社會不同的持分者去做。」他又指出,基金會未來會發表更多以教育為題的報告,希望引發更多討論和思考。「社會需要不同意見,討論可以是激烈的,但討論時切記勿忘初心,初心就是推動全球教育,而非使其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