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香港市民對本地教育有這樣那樣的批評,可是,從一些國際教育評估的結果來看,本港學校教育的成績可算是好壞參半的。同時,我們有沒有嘗試從外地人的角度來瞭解本地學校教育的質素呢?
過去大半年,筆者有機會參與由田家炳基金會贊助、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育領導研究中心(中心)和西北師大合作舉辦的甘肅教育領導發展項目(甘肅項目)。甘肅項目自2013年底開始實施以來,至今已經過三個多年頭,共經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不同階段的培訓對象、培訓側重點以及培訓策略也各有特點,筆者將在下一篇文章介紹這些特點。
甘肅項目其中一個重要歷程是安排甘肅各地的教育局長、校長和教師來香港考察。考察後,他們都會針對中港二地學校教育各方面,把自己的心得和體會寫下來。筆者有機會分析這些資料,進而在本文和各位分享。筆者在此聲明:這篇文章只代表甘肅省部分教育界人士的意見,並不代表中國其他地區教育工作者的心得和體會。
通過甘肅項目參加者大量筆記的內容,可以一窺內地教育工作者對中港二地學校教育不同的感受和心得。下文的內容基本上是原文照錄,並根據七個方面進行歸類:一、對人(特別是學生)的尊重;二、怎樣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三、對教與學的着重點有什麼不同?四、校長和教師向誰負責?五、辦學的類型;六、怎樣處理家庭和學校的關係?七、其他。
一 、對人(特別是學生)的尊重
面向全體學生,在內地經常提倡:「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而在教育管理中,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我們是這樣做的嗎?我們真正做到了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嗎?撫心自問,我們沒有做到。
香港的學校重視每個學生的價值及權利,側重通過學生親身體驗去學習。
香港和內地的教育相比,以人為本的思想比較突出。師生平等,校長與老師及工友之間的關係也比較平等,大陸比較等級分明。我們短時間內做不到,但是可以改變的。以人為本主要是以老師為本和以學生為本,從以學生為本的方面來看,這幾天的學習讓我們感覺到了,香港的學校尊重每一個學生做得比我們好,比我們全面。
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吳康寧教授在〈中國教育改革為什麼會這麼難〉一篇文章內說:「倘若一線教育工作者尚未普遍地真正將學生視為『人』,視為一個個活生生的人,視為有着個體價值、人格尊嚴、正當需求以及獨特個性的人;倘若一線教育工作者尚未普遍地真正形成引導學生人格成長……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維護學生精神自由、培養學生民主品質的行為習慣,那麼,素質教育始終難見普遍的實質性推進,與改革文件期待的實施效果始終相去甚遠,也就在預料之中了。」
上述觀點透視了在內地實行素質教育的困難之處,亦可見為什麼甘肅省教育工作者普遍都有上述的觀察。
二、怎樣處理學生的個別差異?
香港的學校比較正面地看待個別差異,對待個別差異的方法是瞭解它、接受它、支持它、珍惜它,而不一定去消除它,因為差異也是現實世界的一部分。所以課堂上重視及照顧個別差異。
在照顧學生差異上,大陸比較注重群體性,香港更注重個別差異。香港根據學生的需求安排各種活動,更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我們要轉變觀念,必須認可每個人的價值,必須關懷到每一個人,教育必須從每個人的實際出發。我們忽略了客觀差異,不從人的實際出發。關注差異,首先從差異開始對特殊教育的學生進行分類識別,體現了香港學校的辦學理念,如課堂上的異質分組、合作學習,還有關愛學堂。但我們沒有一個完整的體系,可持續性不強。
在特殊教育方面,我們只關注殘障和智障方面,也沒有專業人士和專業機構。香港的特殊教育,政府經費支持到位,經認定後教育部門給學校撥經費。其次是專業支持,如專業人員入校,學校有自己的專業教師,有校外的專家。香港的學校對學生的分類指導提供幫助,學校在滿足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時措施到位,學校給這部分學生留下了很大的空間。而我們只是說學生成績差,沒人關注他為什麼成績差,只是說他學習不努力之類的,根源在哪兒?我們沒深究。
我們大陸的普通學校很少關注學生的特殊需求,只有視障、殘障、聽障等才是特殊教育。其實真正的教育就是特殊教育,我們可以把這種做法放在我們的普通學校,我們每個孩子都是特殊的,都應特殊對待。回去後我們可以向教育局申請把一些課程的時間減少,我們校長在自己的許可權範圍內可以做一些改變。我們要思考回去後如何讓孩子喜歡我們的課堂,喜歡我們的教學,喜歡我們的老師。培養學生的探究思考能力,從根本上解決教與學的方式。
三、對教與學的着重點有什麼不同?
香港的課堂教學注重歸納多一點兒,比較多的生成性目標,課堂活動較多。而大陸的課堂比較多演繹,目標比較明確,一堂課有一堂課的目標,導致很多時候為了完成課堂目標而犧牲學生課堂活動的時間和讓學生思考的時間。大陸學校一定要教完課程內所有的東西,不然會被視為沒有完成教學任務。
香港教師教導學生的方法多樣化,不單純說教,通過活動引導學生,我們也在做,但我們的角度有差異。香港的學校採取的方法更適合學生的特點,我們更多的是在說教和從榮譽上激勵。
四、校長和教師向誰負責?
校長對學校的領導是對學校課程的領導力。香港學校辦學有很大的自主性、對教材選擇和教法確定,有很大自由。回想我們用什麼教材、採用什麼模式上課,什麼都要符合課時計劃的約定,想想是多麼死板。我們的教材千篇一律,我們的教法單一重複。
大陸和香港的文化價值觀不同,所以學校和教師在對待學生的出發點上採取了不同的方式方法。我們很多教師的想法是為校長而做,校長為教育部門而做,教育部門為政府做。香港的做法是從學生出發,考慮到每個人的個體利益。
管理的體制不同:大陸自上而下,香港自下而上。
我們明白為何我們的老師沒有主動創新的意識。根本原因是我們管得太死,管得太嚴,管得太細,管得太寛。尤其是在專業上,嚴格的管理束縛了教師的手腳。他們不是不去創新,而是不敢。他們疲於應付精細的考核,無力去做專業的創新。總的來說,是我們管理的出發點錯了。
五、辦學的類型
辦學主體多元,學校類型多元(官立、私立、津貼、直資),校本課程的多元,社會協作多元,加上整個社會的多元思想促進了教育與經濟、社會、民眾相融的內在生機和魅力,彰顯了香港多元化教育的特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具有多才多藝的才能,強烈的自律意識、團隊精神、關愛他人的社會責任意識以及民主參與意識等。
六、怎樣處理家庭和學校的關係?
香港家校間融洽的關係感人至深。本人在教學一線,長時間為解決家長的責難而費神。香港家校的合作源自參與。學校事務,大到發展規劃的制訂,小到孩子的一次出外郊遊,都可以邀請家長參與,其過程全部公開;孩子的需求、感受,家長也能第一時間獲知。正是由於過程的參與,沒有了忽視的可能。每件事都成了家長想認真完成的「份內事」,不需要學校再去做什麼動員。
孩子的發展是家長和學校的關注點。
香港的學校非常重視利用家長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重視家校合作。他們常邀請家長入校參與講座,各個學校普遍成立了家長教師會,還通過各種活動如親子旅行、義賣籌款、校園管理援助、學業匯報展示等,讓家長參與學校的事務管理。有些家長義工隊伍,為學校的發展貢獻着巨大力量。
家校合作和特殊教育,我們也在做,但是深度、力度、方式、方法都不一樣。香港這邊的社會環境與我們的政策不一樣,學校的參與很多,家長支持很大,在我們那兒,家長委員會形同虛設,有些家長和學校的關係很差。
香港的學校有良好的家校關係,注重家校合作。家長進入學校作義工、家長參與校政都非常普遍。
七、其他
我們的德育是通過滲透的形式,香港的德育工作是潛移默化。德育工作中,我們是把規定的價值觀傳輸給學生。大陸方面更強調灌輸,更關注集體,香港更關注個性。
課程設置上,香港在中央課程與校本課程的處理上比較靈活,給了校本課程更多的自主權,學校本身的空間比較大。
香港考察對校長的影響
通過對甘肅省張掖、酒泉二個城市的三所學校進行探訪,感受到香港的考察對校長產生了非常正面的影響,在教育理念上有一些轉變並正在學校實施一些新的做法。
一、從校長自身,幾位校長均表示感受很深,感觸和反思非常多,有的校長回來後還專門就此內容給全體教師作了報告,有的校長給學校中層幹部作了一些匯報。香港之行更加堅定了校長們之前在學校裏做的改革的信心。
二、校長們回來的行動計畫深受培訓的影響。其實自2011年課程改革以後,我們的課堂就已經有了變化。但從香港學習回來後,又對此進行了系統化梳理。雖然以前也做過,但沒有現在這麼明晰,也沒提升到此高度。還將圖書放進走廊,放進教室,放進食堂,讓學生們隨時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
三、從教師的感受來看,教師們普遍感受到了校長訪港回來後在教學和教育理念與行動上的變化。校長回來後會把一些先進的思想應用到目前的管理中。對學生的看法好像有轉變。以前很多方面的工作做得很寬泛,現在做得比較細緻和精緻。以前開教師大會時,都是校長一人發言,現在允許教師一起互動交流,比較民主。
小結
來到香港作為客人,甘肅省教育界可能較多表達香港的好處,避免談及香港的缺點;而香港大學無可避免會安排一些水準稍高的學校給他們到訪。然而,上述的比較依然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參考文獻
1. 〈2015年甘肅省校長培訓心得和體會〉。
2. 李霞。〈甘肅省校長培訓計畫,2014(田家炳基金資助)協力廠商評估報告〉。
(i)很多人都瞭解香港在內地經濟發展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其實,一些本港教育界人士也曾對內地學校教育付出努力。筆者希望在這方面作一些介紹。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