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身心語言程式學」(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簡稱NLP)是始於七十年代,由Richard Bandler及John Grinder所創立。Richard Bandler當時還是電腦學系的大學生,John Grinder則是語言學的教授。兩人巧合在大學校園遇上,同時對研究語言如何影響人的行為產生興趣。他們一起研究並模仿Gregory Bateson、 Milton Erickson 、Virginia Satir、 Fritz Pearls四位大師的語言模式,包括在治療過程中運用的語言模式。Gregory Bateson是學者、 Milton H. Erickson是催眠治療大師 、Virginia Satir是家庭治療大師、 Fritz Pearls是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創始人。Richard Bandler及John Grinder於1975及1976年分別出版了The Structure of Magic I : A Book about Language and Therapy及The Structure of Magic II,提出了初步的觀念。身心語言程式學及後發揚光大,結合了商業推廣,坊間提供不少的課程,教授身心語言程式學各種最基本的技巧。
簡單而言,「身」是指人的身體和行為;「心」是指人的思想和心理狀態;「語言」則是指運用語言或非語言對人們作出的相互影響;「程式」則是指慣性的模式,如同電腦程式般可以複製。「身心語言程式學」的背後原理是透過心智及語言,重組大腦神經系統的訊息改變個人的行為,從而達成設定的目標。
有效改變個人行為?
身心語言程式學經過多年的發展,有不同的治療模式。其中一個最基本的概念還是想透過改變個人的內在表象系統(representational system)(註1)有效快速地改變行為。
身心語言程式學毀譽參半,2010年一位波蘭籍學者Tomasz Witkowski曾發表了一篇學術論文(註2),透過搜尋相關網站http://www.nlp.de/cgi-bin/research/nlp-rdb.cgi得出315篇已發表有關身心語言程式學的研究報告,這315篇文章被認為是藝術(state of art), Tomasz Witkowski以此作數據庫並作出量化及質性分析。Tomasz Witkowski在這315篇內,再作篩選,選擇的準則是發表於ISI(the 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的期刊Master Journal List才作考慮及討論。結果在315篇的文章中,只剩下63篇報告可作分析,他的結論是身心語言程式學是一種偽科學(pseudoscience)。概括而言,63篇報告中,只有27.3%支持身心語言程式學,其餘的都是不認同(54.5%)或不肯定(18.2%)。9篇支持(27.3%)身心語言程式學的文章中,並未詳細說明內在表象系統所產生的作用。
儘管如此,身心語言程式學的從業員早在2005年已自行出版期刊NLP Research Journal以獲得更大的認可。在維基百科的網頁上,除了羅列對身心語言程式學的批評外,亦顯示了近期的印證。
放鬆的情況下進行
雖然有大學教授曾公開批評身心語言程式學的概念早已在心理學的範疇內有描述,並舉出心錨(anchoring)是其中一個例子,但是作為一個高級執行師,我對身心語言程式學的觀感還是十分正面,覺得這個學問還有許多可供研究及發展的空間。自己在接受身心語言程式學訓練時,腦海要不斷進行思考練習,這些練習是在最放鬆的情況下進行,感覺就有點像以下電影的情節:
電影《阿凡達》中Avator,主角睡在箱子內,轉眼就去了另一個世界。
電影《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主角不斷搜尋死者的記憶系統,找出所需片段。
電影《潛行凶間》Inception,主角從第一層夢境掉進第二層夢境,隨後是第三層。每一層夢境都是一個新情境。
這種放鬆的狀態是以下哪一種腦電波的頻率?Theta (θ) 、Alpha (α) 、Beta (β) 還是Gamma (γ)?如果有儀器作進一步研究,好像是非常簡單的腦電圖檢查,就可以知道進行不同的身心語言程式學練習時腦電波的頻率,從而得出更科學化的數據。而對教育工作者而言,我覺得假設前提更是很好的提示。我在此選取了自己最認同的假設前提作分享(註3):
1.尊重別人的內心世界。
2.我們不能不溝通,溝通的意義就是你所得的回應,言語需要環境才能給予它特定的意義。
3.要了解一個人,除了聽他的言語外,還要觀察他的行為。人的行為會適應不同環境而轉變,而他們現時的行為往往代表了他們在環境限制下所能作出的最佳選擇。
4.人的心理與生理不斷互相影響。
5.人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達致成功。沒有失敗,只有回饋。
我得重申,自己是學藝未算精的一個高級執行師,希望透過分享身心語言程式學的概念能在教育層面上對大家有所裨益。
註1:我們以五官的視覺(visual)、聽覺(auditory)、嗅覺(olfactory)、味覺(gustatory)、觸覺(kinesthetic)等五種感知系統去接收和處理這個世界的訊息:圖像、聲音、氣味、味道、感受,從而整理一套世界觀,這就是我們的內在地圖。
註2:Witkowski, T. (2010). Thirty-Five Years of Research on 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NLP Research Data Base. State of the Art or Pseudoscientific Decoration?. Polis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41 (2).
註3:賴雪鈴(2003)《NLP 執行師證書課程手冊》,香港,整全生活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