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中蘇關係史、國際冷戰史專家沈志華教授最新著有《最後的「天朝」──毛澤東、金日成與中朝關係(1945-1976)》一書,他早前在新書發布會中,與一眾讀者探討中朝關係,內容豐富,本社整理演講內容如下:
天朝的概念,研究中國歷史的都清楚。中國在明清以後,形成了中央王朝和周邊國家的宗主國─藩屬國關係,天朝就是中國統治者處理周邊國家關係的理念。我個人在看完歷史檔案後,覺得毛澤東有一種天朝觀念。毛澤東的天朝觀念與中朝關係之所以如此特殊有很大的關係,而這也是他可以征服金日成的主要原因。之所以稱為「最後的」天朝,是因為鄧小平便不這麼做了。這本書沒有提及鄧小平時期的中朝關係,而這是我目前在研究的內容。
我想從兩個角度理解毛時代的中朝關係,即毛的理念和他的行為方式。先講個故事:2001年時金正日到中國見江澤民,提出了一個要求:想到東北視察,請江總書記安排一下。江澤民回應說視察一詞不準確:在中國上級到下級單位才是視察,您那是訪問。金正日很篤定的說:「不,是視察,我爸和我說,整個東北都是我們的。」江澤民當時嚇了一跳,金正日接着說:「其實這話不是我爸說的,是毛主席和我爸說的。」江澤民嚇得找中聯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確認,沒料到回報的結果是:毛主席確實說過,而且不止一次。
為什麼毛澤東會這麼說呢?我將毛澤東和金日成的談話記錄,無論是完整對話或片段,全部找到並閱覽過。從1956年到文革前的1965年毛澤東前後五次談及中國東北和朝鮮的關係,談話大約有兩層意思。
毛澤東的「天朝」領土觀
其中一層意思是「你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遼河,我們的祖宗說中朝邊界在鴨綠江。現在把你們都趕到鴨綠江那邊去了,怪可憐的。但那不是我的錯,是封建時代壓迫者的錯,是唐太宗武則天的錯,我不是把天池給你們了嗎?」同時我看到1962年周恩來對遼寧省黨政幹部的講話,旨在解釋為什麼將長白山天池劃給朝鮮,大致意思便是「我們的祖宗欠了朝鮮祖宗的債,現在我們要還。」因此在毛澤東的理念中,邊界和領土並不重要。
這一觀念也體現在毛澤東處理與其他國家的領土問題上。1955年時越南因海防需要向中國索要白龍尾島,毛澤東大手一揮便讓出了,導致現在十分複雜的邊界和漁權問題。印度方面,1959年中印邊境已經發生衝突,1960年毛澤東在北京接見印度共產黨主席高士時說:喜馬拉雅山一帶是無人區,沒什麼意義,但我就是不給尼赫魯(時任印度總理),因為他是反動派。等你們執政了,喜馬拉雅山以南都拿去。
所以毛澤東並無什麼領土概念,而中國歷朝君主一概如此。我們回顧清史,雍正六年時,安南王和雲貴總督對一塊120里的土地有糾紛,鬧到了朝廷。雍正一批:80里給予安南王,40里給予雲貴總督。雲貴總督後來上奏:我對處理沒意見,但聽說安南王不滿意,想把我的40里土地也奪去。雍正回奏說了一通「率土之濱,莫非王土」之類的話,「天下的土地都是我的,我批給安南王是外藩,批給你就是內地,區區40地有什麼好爭的」,這反映了中國君王一貫以來的領土觀。後來安南王也上奏,感激涕零,對裁決十分滿意,並宣稱要為朝廷世世代代守好土地。雍正十分高興,回奏「那40里地也歸你了,替朕固守之。」
毛澤東讀了很多古書,長征打仗時,在馬背上都讀《二十四史》、《資治通鑑》,這些理念已經深入腦髓。但另一方面,這種中央王朝的領土觀和馬克思主義世界革命的理念相通。《共產黨宣言》早就闡明:工人無祖國,國家和邊界總有一天要消亡,因而毛才會和印度共產黨說出那些話,而這也是毛處理東北和朝鮮關係的第一層意思。
毛澤東眼中的朝鮮地位
至於第二層意思,毛澤東曾對金日成說:「如果將來發生戰爭,東北就交給你了。東北要糧有糧,要人有人,你不僅要熟悉這裏的山川地形,還要熟悉這裏的幹部隊伍。」1963年,金日成來到東北視察,鄧小平專程來到瀋陽對金日成說:「首相同志,您在這裏可以下命令。」金日成在東北軍區司令的陪同下視察了整個東三省,每到一地都接見師以上幹部,詳細了解當地情況。文革前,朝鮮還在東北辦「東北領導幹部培訓班」,分兩期進行輪訓。
因此毛澤東對金日成是一百個放心,這一理念主要由當時的地緣政治結構造成。毛澤東一直擔心帝國主義進攻中國:在南面,美國可以從越南進軍中國;在東部,存在台灣的勢力;而在北方,毛澤東也擔心美軍會跨過朝鮮進入中國。因此,在毛澤東眼裏:朝鮮是中國的前線,中國則是朝鮮的後方。朝鮮戰爭後,金日成到各社會主義國家尋求援助,但蘇聯和東歐卻不能讓他滿意。毛澤東聽說後,便給予了朝鮮超過蘇聯和六個東歐國家總合的無償援助,還將戰時給予朝鮮的貸款一筆勾銷。
當時的中國社會很不理解,認為中國在朝鮮戰爭已做出巨大犧牲,為何還要給這麼多錢?當時的中宣部特意下文件解釋援助的原因:美帝國主義的目標是中國,而朝鮮是為中國而戰。「朝鮮前線,中國後方」的理念在幾十年內一直存在。當時中共中央一直認為美國試圖侵略中國,因此對外援助的70%給予了前線的朝鮮和越南。這便是毛澤東處理東北朝鮮關係的第二個觀念。當然,到了鄧小平時代也戛然而止了。
70年代前的朝鮮勞動黨派系
毛澤東處理朝鮮問題非常特別。對比當時的蘇聯。蘇聯控制東歐國家有兩個方法:一是在當地駐軍,控制局面;二是在當地培養代理人,如果違逆蘇聯便換掉領導人。從柏林事件,波蘭事件,匈牙利事件再到後來的布拉格之春,蘇聯的行為一貫如此:面對可能的反蘇行動使用軍事鎮壓,並控制當地領導人。而1945年至1950年期間,朝鮮在蘇聯的控制下,金日成便是斯大林扶持的。
反觀毛澤東處理朝鮮問題的思路則完全不同,這可以從兩件事情上得以反應,其一是毛澤東對朝鮮處理國內親華派的態度,其二是志願軍的出兵過程。
朝鮮勞動黨在當時有四個派別:滿洲派是金日成從伯力(哈博羅夫斯克)帶回的。這些人作為抗聯(東北抗日聯軍)的最後一批人員, 1941年從中國東北出境,被當時的中國視為在華朝鮮族人。但他們在出國後便逐漸同中國疏遠,並拉近和蘇聯的關係。除了被蘇聯扶持的滿洲派,朝鮮勞動黨內還有其他三派:國內派又被稱為南方派,是原先韓國臨時政府中的左派人員。
另一派是蘇聯派,其成員主要是日本吞併朝鮮時移民到蘇聯的人員。1939年,斯大林擔心在蘇朝鮮族人和日本合作,將他們從遠東地區強制遷徙到中亞。1945年蘇聯進入朝鮮半島後,因為缺乏嚮導,便緊急從中亞調集一批朝鮮族共產黨員來朝。待蘇聯佔領軍撤退後,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因為在朝鮮能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而留在了朝鮮。這批朝鮮族人在中亞可能只是集體農莊莊員或大隊黨委書記,但在朝鮮卻成為中央級的幹部。
還有一批人便是延安派,他們也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成長起來的,但他們直接在中共的領導下於八路軍或新四軍服役,在當時被當作外國友人看待,同胡志明的地位類似。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朱德下了命令,把他們派回國去;至於為何做出這個決定,有人認為是毛澤東派他們回國控制朝鮮政治,但並沒有證據。這一行400人到鴨綠江邊的新義州時被蘇軍截停,要求解除武裝。因而,除了其中的十餘人以文職名義回到朝鮮,剩下的大部分人都參加了林彪的東北民主聯軍,參加了之後的中國內戰,並招募了大量東北的朝鮮人,使得解放軍中的朝鮮人達到四萬多人。直到1949年7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朝鮮人民軍成立後,由於缺乏兵源,金日成向毛澤東要回了這批人。而這批人便構成了朝鮮的延安派。有意思的是,金日成這批滿洲派成員被視為中國人,卻成為了親蘇派。而被中國視為外國友人的延安派成員,卻成為了朝鮮國內的親華派主力。
但在之後朝鮮勞動黨的派別鬥爭中,尤其在志願軍出兵朝鮮後,金日成感到了延安派帶來的威脅。延安派的大部分人在軍隊服役,也構成了朝鮮人民軍的主力。例如武亭,在黃埔軍校畢業,跟隨紅一方面軍一路長征至延安,是八路軍中第一個科班出生的砲兵團團長,回到朝鮮後任職國防部副部長;徐暉回到朝鮮後任總參謀部情報部部長;而方虎山回朝後任職軍團長。志願軍10月19日一進入朝鮮,金日成擔心志願軍的強大勢力和延安派結合,會威脅到自己。一個月後便將伍庭開除黨籍,撤職查辦。其他的延安派成員都受到了明升暗降的待遇。方虎山被「升職」為軍事科學院院長,徐暉則「升官」成了全國總工會主席,延安派人員被逐一拔除兵權。
毛澤東對朝派系鬥爭的態度
反觀中國,毛澤東在志願軍出兵前對彭德懷三令五申:不得干涉朝鮮內政,只管打仗,朝鮮國內的事一概不要問。因此延安派被處理時,中國絲毫不過問。這在蘇聯眼裏是不可想像的,例如羅克索夫斯基是蘇聯籍波蘭人,在二戰結束後被蘇聯派往波蘭任國防部長,可見蘇聯對國家影響力的重視。而中國方面,在目前的檔案中,只見到彭德懷向金日成請求將病重的武亭接往中國養病。
直到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並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進行批判,朝鮮內被排擠和壓抑的幹部也試圖批判金日成的個人崇拜,中國的大使館依然不管不問。
直到「八月宗派事件」(金日成對黨內其他派別人士的清洗運動)大規模爆發後,一大批幹部逃往中國,才引起了中國的緊張。9月,中蘇共同要求朝鮮取消清洗決定並重新召開黨代表大會,沒料到後來歐洲的緊張局勢使金日成無視分身乏術的蘇聯,並發動了規模更大的清黨運動。
朝鮮的行為令毛澤東十分憤怒,認為金日成要背叛社會主義,認為他是東方的納吉,在和蘇聯大使尤金的談話中,毛澤東甚至說:「如果金日成自己不改正錯誤,我們在朝鮮還有40萬軍隊,可以幫助他們改正錯誤嘛。」在共產主義國家的邏輯裏,背叛社會主義或背叛革命,就應該被其他國家干涉,以「實行家法」。因而毛澤東的選擇並非出於中國的影響力被削弱,而是出於擔心社會主義勢力被削弱。至於後期毛澤東為何轉變思想,認為金並不想背叛革命,便不得而知。但可知的是1957年11月,毛甚至想將逃往中國國內的延安派成員送回朝鮮。
至於到鄧小平時期,這樣的中朝關係為何會結束。主要有兩大原因:其一是地緣政治的改變,隨着中美交好,朝鮮已經不是過去的戰略屏障;另一原因是國家發展戰略取代了世界革命的戰略。文化大革命是中國最狂的時期:一個拳頭打美帝,一個拳頭打蘇修,一隻腿還要踹全世界反動派。結果後來,誰也打不過,反倒自己經濟一塌糊塗,也讓鄧小平回到了發展主義的現實路徑,這些大家都知道的。
!doctype>沈志華簡介
中蘇關係史、國際冷戰史專家,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兼國際冷戰史中心主任,著有《朝鮮戰爭揭秘》、《中蘇同盟與朝鮮戰爭研究》、《中蘇同盟的經濟背景:1948–1953》等多部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參與編撰《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第三卷《思考與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