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教育」(下稱「國教」)和中史科,又成為香港近期熱話題,不少港人預期官方將在中小學推出「國教」課程,增強「愛國主義教育」,以應對學生和年輕一代的身份認同危機。
奉高層指示 行愛國教育
在「一黨領導」體制下,「國教」即「愛國主義教育」;北京官方的口號是:「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黨是絕對的一哥。
香港行政長官於8月7日訪問國務院教育部,部長兼黨組書記說:「主席視察香港期間對香港青少年教育提出了期望和要求,教育部將堅定支持。」他還特別提到對香港學生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
教育部一直關注港、澳「愛國主義教育」。去年下達的第4號紅頭文件〈中共教育部黨組關於教育系統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意見〉(俗稱「愛國教育14條」),稱「總書記多次就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弘揚愛國主義,要從青少年做起」,其中第9條(項)的表述是:
「加大對香港、澳門和台灣青少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力度。舉辦港澳青少年內地參訪等國民教育系列活動,實施港澳與內地高校師生交流計劃(萬人計劃),加強港澳與內地中小學『姊妹學校』平台建設。……推進對港澳台免試招生。」(註1)。
信報《林行止專欄》的〈國民教育事在必行 身份認同反映成敗〉,分析北京「在本港落實國民(愛國)教育」,認為「向學子灌輸認識祖國及共產黨的教育,是無可避免的」(2017.8.8);〈愛國教材多的是 後台倒台被除名〉一文,則評論「愛國教材」的虛與實:「如果把小說當作史實,恐怕不難引發另一場持久抗爭!」(2017.7.27)。
這種「持久抗爭」可能出現,主因之一,是許多港人傾向於尊重事實的開放式教育,而非陸化(大陸化、紅色化)的政治說教式。按照基本法,香港是政治特區,在「一國屋簷」下有兩制邊界,其「內核」是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和平共處。許多港人期望維持原有的社會制度,包括教育制度和校園自由,排拒陸化。
主因之二,今年恰是港人排拒紅色「國教」5周年,關注教育的民間團體仍會留意「愛國主義教育」的動向。
七二九遊行 國教勿陸化
5年前,香港官方推行的學校「國教」,因公帑資助的一本手冊而積怨更深。關注「國教」的家長會有「七二九大遊行」,他們呼籲:「爸爸媽媽齊來叫停國教。」
在「一國屋簷」下,香港享有思想、新聞、言論的自由(兩制差異之一)。開設「國教」課程或把中史科列為必修科,讓學生多了解當代中國史(1949-)、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制度的差異,原是增廣知識的好事。但是,課程必須維護上述的自由,培育學生對是非、真相的辨別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非配合政治的愚民政策。
「國教」的課程設計、教材和參考書,對當代中國史的陳述如果隱瞞了很多真相,歷史教本似「小說」(虛構),其評論盡是「歌德」和「但丁」,便淪為愚民教育,必引起民怨。
歌德和但丁 掩蓋了真相
所謂歌德、但丁,並非指寫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和詩劇《浮士德》的德國詩人歌德(1749-1832),寫神話《神曲》的意大利詩人但丁(1265-1321),而是指「一黨領導」體制下,一味歌功頌德、逢迎政治權貴,盲目緊跟(但盯)家長意志或長官意志。
其「原典」,是北京清華大學水利系名教授黃萬里(1911-2001,黃炎培之子)的小說〈花叢小語〉,發表於1957年6月「大鳴大放」時(毛澤東施「引蛇出洞」術)。不久,毛下令清算黃氏,指他為「右派分子」。
這篇小說諷刺只會逢迎拍馬屁、「專事歌功頌德」者,也調侃「但知盯住黨員幹部」隨聲附和者(但盯與但丁同音)。小說發表後,「歌德派」和「但丁派」之稱流傳。
香港的「國教」,實際就是「當代中國通識課程」,包含當代中國的歷史、政治、經濟、社會。這種課程,原可以放入選修的中史科。
把「當代中國通識課程」稱為「國教」,單獨設一科,原亦未始不可,社會各階層卻是怨聲載道。民怨積聚之因錯綜複雜,本欄的解讀是:
一,官方資助出版的參考書,繞過正常招標的程序,引起違反行政中立(本欄不稱「政治中立」)的質疑。
二,由北京某大學從事「政治教育」者編寫參考手冊,而他又不了解(或有意模糊)兩制的差異。許多港人認為,編寫出來的,是「政治說教模式」的宣傳品。
三,官方對「國教」的定位,是培育學生的「愛國感情」,有濃厚的政治教育訴求,而「愛國」的意涵因兩制差異而有爭議;教育局關於學生的「愛國評估」,引起的爭議更大。
四,市面一些教材、參考書和「指引」的編寫,以「歌德」和「但丁」為主旋律,刻意隱瞞歷史事件的真相,學生不能真正了解當代中國史的真實全貌。
如隱瞞真相 正當性受疑
在公共治理中,公權力行使的順暢或阻滯,關乎政府政策和施政的「正當性」、民意的認受性。
從課程設計到公帑資助的參考書,「國教」的「正當性」受到質疑,因而難以凝聚政策共識。「正當性」受疑衍生民眾的困惑,是因為偏頗、缺乏誠信,恰如《荀子‧不苟》云:「公生明,偏生闇,……誠信生神,誇誕生惑。」
香港的「國教」家長關注組,在報上發表聯署聲明,表達如下觀點:「教育局頒布《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中的『國民教育』概念,偏頗、倒退和落後……教學示範中更不乏荒謬和匪夷所思的例子,令我們感到擔憂和憤怒。」這份聲明正是對官方「正當性」的懷疑。
對於通識教育類的「國教」,筆者曾指出:「教材的編寫,必須尊重事實,以客觀比較的視角分析。通識教育是傳授知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事物的能力,絕非政治宣傳、愚民教育」。
「國教」的教材和參考書,是否尊重事實,得看看是否對當代中國歷史有全面、不偏不倚的述評,特別是不迴避重大的歷史事件和人禍。
例如1950年代,毛搬用蘇聯斯大林的全盤集體化,推行高速農業合作化的偏失,大躍進(1958-1960)的「浮誇風」與3000多萬人餓死(註2);再如毛文革(1966-1976)的浩劫(註3),八九學潮與六四事件,1990年代後期的城鎮化、圈地運動與大量失地農民的邊緣化等等,都是不能迴避的。
重歷史事實 應糾正偽說
教材的編寫,還要正視並糾正北京官方政治宣傳中的虛假「樣品」。
中共建黨日為7月1日,是毛造假的「樣品」。中共一大實召開於1921年7月下旬,通過黨綱正式成立的日期是8月1日或2日。7月1日建黨是「偽說」,對學生和家長負責任的教材,應該寫出真相。
在市面上看到的一些教本和參考書,不僅說中共建黨於「七一」,還按「官說」,稱毛在遵義會議上成為中共最高的軍事領袖,遵義會議「奠定了毛主席的領導地位」。事實是:在1935年初的遵義(貴州省內)會議,中共中央成立軍事三人小組,毛只是協助周恩來(1898-1976)的成員之一,處於拍板地位的是周氏。當時,還沒有「毛主席」之稱;中共中央的最高領袖,是處於總書記地位的張聞天(1900-1976)。
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奧斯卡‧漢德林(Oscar Handlin, 1915-2011),在《歷史中的真理》(Truth in History)一書論析歷史的「真實存在」,提及人們「從歷史紀錄中發現真實」。香港的「國教」,無疑要尊重歷史事實,學生需要的是歷史的「真實」,而不是謊言,也不是盲從個人崇拜和政治說教。
註1: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601/t20160129_229131.html
註2:http://www.celebritiespress.com.hk/01140320.htm
「國教」爭論 之一
本系列文章:
本文原載信報〈思維漫步〉專欄,作者修改、補充後授權本網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