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月娥帶領新團隊上場施政,當中不少都是新面孔,例如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原為副局長,以往作風低調,甚少會見傳媒。該局前局長陳家強早前表示,與劉怡翔共事多年,對特區政府的新班子有信心。陳家強於2007年成為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前,是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院長,卸任局長重責之後,他將重返科大,繼續以學者的身份貢獻社會。本社早前專訪陳家強,展望香港科技創新,透視粵港澳大灣區未來機遇,同時回顧他任內的香港金融大小事。
大灣區就是三藩市灣區
放眼未來,陳家強認為香港的機遇在於大灣區。他指出,香港科技大學首任校長吳家瑋20年前已提出過「港深灣區」的概念,當時他於在科大任教,理解到這概念是類似美國的三藩市灣區。「大灣區這概念,每人的演繹不同,我心目中的大灣區,就是三藩市灣區。」他早前撰文,指出三藩市灣區覆蓋三藩市、聖荷西、奧克蘭等城市,區內的史丹福大學有着領先的科研傳統,矽谷則集中了國際知名科技公司,兩者結合發展出完整的科技產業鏈,成為具高創新能力的區域,帶動當地經濟發展。香港是國際城市,擁有大灣區內最優秀的大學,能夠匯聚全球人才,他認為絕對有條件展現出香港的矽谷模式。
「研究與開發一定是由大學做的。大學教授雖然不會創業,但他們會訓練博士生,博士生就是創業的先鋒。如果在研究與開發投放資源不足,便無法構成創業生態。」再好的科研成果,都需要完善的生產線配合,才可把創意化為現實產品。陳家強坦言,香港有多所大學從事科研,有精英人才和國際資金,但缺少高科技的文化;深圳的創新科技發展迅速,是全球最蓬勃的生產重地,正好把香港的創新意念成真。「在深圳,你可以用最低的成本,生產出最高質的成品。」他認為,香港、深圳兩者互補形成完整的產業鏈,足以與三藩市灣區相媲美。
陳家強強調,大灣區內各個行政區、城市都有其獨特優勢,例如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亦是國家與葡語系地區商貿合作的主要平台。至於香港,除了擁有一流的大學之外,金融服務業亦是我們的優勢。「香港擁有開放的經濟環境,能夠吸引大灣區和海外初創公司進駐。我們在金融方面的優勢,亦可助它們大大降低融資成本。」他建議香港繼續加強與內地的金融合作,進一步拆牆鬆綁,促進金融服務及資金流動,同時業界亦需與時並進,發展新的經營模式及制度來配合新經濟的發展。「以協助創新及科技企業融資為例,我們可以為他們設立專屬的上市以至上市前融資的平台。」
香港科研、深圳生產、銷向全球
說起香港、深圳的創業成功故事,大疆創新是典型的例子。大疆創新創辦人汪滔是香港科技大學的碩士畢業生,攻讀研究生課程期間創辦大疆創新,並在深圳成立辧公室和生產線。「很多人問,為何大疆創新不在香港生產呢?我反而想問,如果大疆創新在香港生產,它能發展成現在的規模嗎?」陳家強認為大疆創新正是大灣區的成功範例:香港科研、深圳生產、銷向全球。他期望區內各個地方錯位發展,尤其香港擁有豐富的國際經驗,可以扮演管理中心的角色。然而,陳家強坦言香港的創新科技發展仍然未算成熟,無論是大數據還是人工智能,都尚待開發。「目前香港有數碼港、科學園等,最近更積極發展落馬洲河套地區,可以說硬件已經準備好了,但我們的人才足夠嗎?」他一再強調,人才必然由大學提供,至於能否留住人才,則要視乎香港的整體配套是否齊備。「事實上,當今的青年都敢於創業。20年前,大學畢業生傾向到大公司工作,現在經濟模式改變了,創意空間大了,創業成本小了,我們必須留意到這個趨勢。」
以經濟學者的思維擔任官員
陳家強表示,10年前他從學者轉變成為官員,自覺過程相當順利,因為他的學術背景本來就與財經事務相關,所以處理政府工作時得心應手。他又笑言,無論是學者身份,還是官員身份,對於他來說都是一樣,不會因為身份轉變而令思維隨之改變。「我的『學者帽』和『官員帽』是相同的。以往我的研究範圍就包括香港股市定價、市場架構、市場流通量等,這些學術性題目與金融監管有着直接的關係。」他認為學者的訓練令他獲益良多,所以任內處理財經事務也能適時作出妥當的判斷。「每個人的背景不同,我的背景偏重學術,所以我的處事手法亦和別人有所分別。」例如,他傾向細心研究學術報告,亦能理解未經處理的各項數據,也因此善於分析,看得出哪些資訊是真材實料,哪些是故弄玄虛。
以往的學術訓練形成了陳家強的思維方式,這種思維又影響了他對於金融市場的看法,從而左右他擔當局長時的政策。他舉例說數年前,有人建議香港的金融市場要更開放一點,比如開放利用程式的高速買賣,認為外國有這種買賣而香港沒有,是金融市場發展落後的表現。「我的學術背景令我有很多考慮:假若開放了,會創造多少新的流通量?這些新流通量是好的還是壞的?當市場失衡時,流通量會否馬上急速回跌?」最後,他判斷壞處比好處多,所以不傾向開放這種買賣。不過他強調每人都有自己的專業判斷,他是學者出身,也有人是銀行出身、監管機構出身,做法會有不同。
世上沒有完美的論文和政策
陳家強先後管理過商學院和政府決策局,他表示兩者的分別在於自主性,身為學院院長擁有高度自主,而決策局長則需顧及各方意見和利益。「政府的特點是內外都有持分者。政府管理需要更敏銳的觸覺、政治手腕,也講求溝通能力。」面對各界的持分者,他們的聲音或有衝突之處,難以做到面面俱圓。對此,陳家強坦言並不追求完美。「學者不應該追求完美,世上沒有完美的論文,學者追求的是答案。政府政策也沒有完美的,當我們發現問題時,不能一下子撥亂反正,完全改變市場結構,而應按步就班,慢慢改善。」
難忘處理迷債事件
回顧任內最難忘的大事,陳家強馬上回答是2008年的雷曼兄弟迷你債券事件。他指出,當時的關鍵在於如何處理這些由雷曼兄弟發行的迷你債券,務求減少投資者的損失。「政府和市場的判斷剛剛相反:市場認為這些迷你債券毫無價值,簡直是垃圾;我們認為債券仍有相當的價值,值得回購。」政府隨即定下方案,促成債券回購。陳家強形容政府的分析正確,而投資者都最終亦能取回八成左右的價值。
陳家強又憶起推廣離岸人民幣業務和籌辦滬港通、深港通的日子。他直言,初時全球都不清楚何謂離岸人民幣業務,所以他們要四出宣傳,辦了多場路演,好讓海外銀行了解這種新業務。他又透露,很多人原本都不看好離岸人民幣業務,但香港政府卻信心十足,認為有潛力成為龐大的市場。至於滬港通,他認為是中港金融市場的重大突破。「兩個封閉市場,以一條管通互聯互通,使兩邊得以流動,箇中考慮繁多。」滬港通的意義在於互聯互通,所以必須確保交易管道流暢,但同時亦不能引起過大的市場波動,所以便有了每日額度等等設計。他又形容滬港通細水長流,北水南下的額度充足而穩定,達成了設計團隊的期望。很多人認為,深港通的氣勢不如滬港通,還未對兩地股市造成深遠影響,陳家強則表示這情況相當正常。「推出深港通前,我也跟傳媒朋友說過,不要把事情寫得太大。滬港通是細水長流,深港通也不會山洪暴發。」
香港日後發展事在人為
陳家強最後總結,認為政府的施政方向大致正確,例如科技創新就有相關政策支持。雖然政府換屆,但他認為這些政策方針不會出現大變化。他又指出,香港的優勢有目共睹,但優勢會變,最重要是了解自己與競爭者的不同之處,實現錯位發展。至於未來10年、20年,香港如何維持固有優勢?會否隨時間推進而失去地位?他回答:「事在人為。」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