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焯芬:科學視野中的四諦觀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一

世間萬事萬物背後皆有因,為什麼別人能夠成功而自己不能呢?這也是有原因的。

編按: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佛陀的「苦、集、滅、道」四諦觀頗為接近現代科學方法論。同樣地,緣起觀與自然科學的成因與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公大講堂邀請李焯芬教授就佛法中的四諦觀、緣起觀及襌修,探討與現代科學之間的關係,分三篇刊出,此乃第一篇「科學視野中的四諦觀」。

佛教有很多不同的經典,當年我還是香港大學的副校長,和楊鐵樑大法官聊天,他是我們的校務委員會主席,一位虔誠的基督徒。他和我說:「基督教就一本《聖經》,但佛經浩如煙海要怎麼讀呢?」他說的不無道理,佛教真的有很多經書,但儘管如此還是有些很基本的概念。今天說科學視野中的佛教,要在一個多小時內把所有和佛教有關的內容和大家全部分享是不可能的,但我們可以看佛教當中最基本的理念,並探討一下如果從科學的角度看又會是怎麼樣的。

雖然佛教的經典數目浩瀚,但是我們相信大約2500年前,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他所感悟到的大概有兩個觀念。第一個是因緣觀,第二個是四諦觀,日後數以萬計的經書主要圍繞這兩個觀念演繹和發揮。

春暖花開因緣而生

先說其中一個理論:因緣觀。簡單來說,因緣觀可以用兩句話來解釋——「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法」是指世間的一切現象或一切事物,先有因緣,然後才會有事物產生。如果因緣不存在,這件事就未必會再存在下去。舉個例子,春天到了花會開,這是在特定的因緣或條件之下才會發生,比如春天的天氣較和暖,有陽光、雨露、土壤,這些條件都具備了,於是有開花這個現象。離開了這些因緣以後,在隆冬臘月未必有春暖花開的現象。

春暖花開,是在特定的因緣或條件之下才會發生。(Peakpx)
春暖花開,是在特定的因緣或條件之下才會發生。(Peakpx)

當然,因緣條件會改變的。舉個例子,在隆冬的北方可以在溫室種花,這是人為條件:溫室、陽光、雨露、溫暖的環境,其實我們可以改變因緣或條件讓事件發生。看上去似乎是個很簡單的理論:每件事背後都有其因緣和條件才會發生

面對人生高低跌宕

我們可以試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個理念,比如說某某同學大學畢業了,他和其他人同時申請這份工作,通常十個人申請只有一個人成功,他申請失敗了;另一位同學成功了。很多時,人的直覺感到這個世界對自己很不公平,為什麼是別人成功了而不是自己?有這個想法是很自然的事,但如果用佛教的因緣觀來看這件事就可以這樣處理。因緣觀指世間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原因,為什麼別人能夠成功而自己不能呢?這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那位同學的成績比自己好一點,或者他擁有某些履歷而自己沒有,諸如此類。如果你用因緣觀的角度去看待事物,你可以比較淡然地面對。你明白你找不到工作背後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你喜歡與否則是另一回事。這個原因可能是別人條件比我好、那個人認識老闆,對他照顧有加。這些理由我可以都不喜歡,但這些也是理由。

因緣觀可以幫助面對人生的高低起落,例如申請工作卻不成功,得不到升職的機會。這並不像宿命論那麼消極,當你失敗之後,接受了就算。剛才說了春暖花開這個現象可以讓它在溫室裏發生,也就是說:你只要創造出適合的條件,你就可以得到一些更好的效果。用佛教的名詞來說就是「多種善因,多得善果」,當你改善了這件事物背後的因緣條件,自然會得到好的結果。所以,因緣觀並不是消極地去接受結果就算了,而是可以積極地去創造條件,改善各種的因緣來得到更好的效果。這就是佛教中因緣觀的基本的理念。

四諦觀:苦、集、滅、道

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感悟到的另一個觀念就是四諦觀——「苦、集、滅、道」。「苦」指問題出現,令你感到痛苦;「集」是去找出問題的根源;「滅」是去找出解決的方法;「道」是落實解決方法。人生中遇到任何問題都可以運用這「四部曲」。

剛剛提到佛教最基本的兩個理論,現在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剛才說的兩點。

第一點先說「因緣觀」,也叫緣起法──「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佛教其中一個名詞是「緣起性空」,其實來來去去也是講類似的事。世間的萬事萬物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不會無緣無故發生的。「空」的意思就是條件具備了,一個現象或事物就會出現,比如剛才春暖花開的例子,如果上述條件都不具備的話,花不會開。「空」也就是因緣具備才出現,不具備就不出現。

因緣觀衍生出了有因就有果這說法,類似的觀念也不止佛教或釋迦牟尼講過,在很多地方都可以找到類似的概念。比如和釋迦牟尼差不多同時期稍後一點的時間,大概公元前400年,在古希臘的蘇格拉底也有提出過因果論,他說萬事萬物都有其成因,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既然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一件事的成功不會是意外,而是成功的條件結合而成;一件事的失敗也不會是意外,也是有其原因的。這類的觀點和釋迦牟尼講的很接近。亞里士多德作為古希臘的科學家和哲學家,他也有類似的講法。他說,科學的目的就是去找出事物背後的成因。

蘇格拉底:「萬事萬物都有其成因,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既然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一件事的成功不會是意外,而是成功的條件結合而成;一件事的失敗也不會是意外,也是有其原因的。」(Wikicommons)
蘇格拉底:「萬事萬物都有其成因,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既然每件事背後都有原因,一件事的成功不會是意外,而是成功的條件結合而成;一件事的失敗也不會是意外,也是有其原因的。」(Wikicommons)

科學的成果與效應

科學中有個理念叫「成因與效應(Cause and Effect)」,其指出如果一件事物乙是取決於事物甲,那麼甲就是成因,乙就是效果,而成因通常是先於效果出現或同時出現。

在數理邏輯(Mathematical Logic)中也有類似的概念,例如有一件事物S,它在特定時間的狀況是S(T),但是隨着時間的過去狀況會出現變化,時間過去可能是T。舉個例子,把一個蘋果放在桌子上,如果只放一天可能看不出大分別,但如果把蘋果放一年,那你應該預期到蘋果會腐壞,那麼蘋果腐壞是否單純是時間反應呢?似乎不盡然,不僅因為時間的關係,蘋果的內部可能有生物現象令其產生變化。所以我們說單單時間本身不足以影響事物產生變化,而且其中有成因,就如我剛剛提到的可能有生物這一因素,會有其他的參數令蘋果產生變化。所以,從數理邏輯的演繹角度來說,除了時間之外還會有其他參數才導致蘋果變壞,S就是成因。這些成因在數理邏輯當中也有分類,有Necessary Cause,有Contributing Cause,還有Sufficient Cause。

假如蘋果放了一年,你預期到蘋果會腐壞,那麼蘋果腐壞是否單純是時間反應呢?從數理邏輯的演繹角度來說,除了時間之外還會有其他參數才導致蘋果變壞。(Peakpx)
假如蘋果放了一年,你預期到蘋果會腐壞,那麼蘋果腐壞是否單純是時間反應呢?從數理邏輯的演繹角度來說,除了時間之外還會有其他參數才導致蘋果變壞。(Peakpx)

佛教也有類似的演繹,例如在春暖花開的例子中,陽光、雨露、土壤都是很重要的助緣,即Contributing Cause,但主因是有把樹栽種下去。在微積分中有一個分支是Causal Calculus(因果微積分學),其提出一個現象的出現是基於一些參數,你只要適當調整參數,你就可以得到你希望的效果。又說說我先前舉的例子,儘管外面是冬天,你可以在溫室種花,在人為的條件下花開。

系統工程學也是奠基於因緣觀或因果觀這一概念。舉個例子,要生產一個工業設施,但工業製成品出來了問題。作為一個工程師通常要找出問題的根源,而問題根源有很多不同的可能性。其中一個可能是人為的,比如一個核電站出現了意外可能是人為的操作出現問題,可能是工序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是設備老化或維修得不夠理想導致設備出現問題,甚至是物料問題,諸如此類。每當出現這些問題,工程師通常會比較有系統地逐一個分析各種可能。如香港的鉛水事件,正常情況下成立委員會去找出原因,找出原因後可以運用四諦觀「苦、集、滅、道」的概念,找到解決或改善的方法然後去落實方法。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一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二
科學視野中的佛教三之三

李焯芬簡介:

現為珠海學院校監,曾於香港大學任教,先後出任土木工程系講座教授,香港大學副校長及專業進修學院院長。李教授發表國際學報論文280餘篇,專著16冊。他曾長期謙兼任世界銀行,聯合國發展計劃,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原子能機構,加拿大國際開發總署等機構的科學技術顧問,又曾參與中國多個水電、核電、大橋及基礎設施項目的可行性及設計論証。2001年當選加拿大工程學院院士及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他現任香港東蓮覺苑董事會主席、慈山寺董事局副主席、香港佛教學院院長、香港智度會會長。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