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幾年因工作關係認識張錦程,間中大伙人食飯聽他講影視藝術,學到的多過自己盲舂舂亂翻資料。他介紹什麼作品,我必定去看,就如最近的一套劇《卡繆.義人》。製作的天邊外劇場位於大角咀一棟舊樓,地方小小容納約50觀眾。極小本製作,年輕導演加上5位年輕演員兼做工作人員帶位。資源有限青春無限,演出認真專業,能感動人。只是我對文字比較敏感,總覺得翻譯風格不平均,對白有時「出口成文」有時地道市井,有點怪。
法國文學家卡繆(Albert Camus)這套原名為Les Justes的劇本講述一班秘密黨員計劃用炸彈殺死位高權重的大公爵。負責任務的黨員在大公爵的馬車前,看見車內有公爵夫人和兩個小孩(公爵的姪兒),下不了手任務取消。兩日後黨員重施故技,終於炸死了大公爵,黨員入獄被判絞刑處決。是有歷史根據的,角色大都是帝俄時代真有其人的社會主義革命黨成員,刺殺大公爵的行動經過也真有其事。
面對道德選擇 呆若木雞
劇中高潮之一,為主角不忍殺死小孩,向黨友們解釋行動失敗的一段。無論意志是多麼堅定,對政治信仰是如何確信不疑,人就是有一點惻隱之心,認為殺死小孩不對,覺得爭取理想的代價太高。內心掙扎良久,人面對重大道德選擇時往往就是呆若木雞,不知如何是好。
這一段劇情令我想起了早前看的一本暢銷書《道德部落》(The Moral Tribe)。這本結合了哲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的科普著作,引用不少有關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的實驗結果。這個難題大家都耳熟能詳︰你在天橋看見橋下有一架電車快要撞死5名修路工人。橋上又有個胖子,你只要從後一推,胖子便會掉到橋下死去,阻擋電車前進。你推不推?
這個難題還有很多版本,以不同形式描述道德兩難。研究的大概做法,是先問參加者在不同情況下的選擇,再從答案中歸納出人性的不同面向。研究有趣,只是在電腦面前回答問題跟現實中作出道德選擇相差太遠了,參加者沒有skin in the game,可能只是隨便說說而已,從答案中到底可以看出多少人性?經濟學中的實驗也許可靠一點,畢竟選擇影響金錢回報(雖然數目不大),而作的也不是什麼生死存亡的大決定。
幸好,現實生活中我們沒有機會面對放炸彈或推人下橋的選擇。要深切感受道德選擇的困難,我認為文學、電影、電視、戲劇還是最好的媒介。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