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半島北部遠離人煙,城市人除非行山遠足,否則不會經過。當中有一條白沙澳村,村中仍保留傳統面貌,未有湧現三層高的現代丁屋,今天看來宛如世外桃園。環保團體更發覺村民遺下的棄耕農地,長期被河水淹浸已變成淡水濕地,吸引蝴蝶及其他物種在此棲息,生態價值很高。
遠在明朝年代,白沙澳已有客家人到來聚居,形成一條雜姓村,有何、翁、葉、林、黃、劉等姓。他們以農為業,自給自足,過着與世無爭的生活。如要購物,便走路至荔枝莊,再乘船前往大埔墟,當時還未有公路連接西貢墟。
傳教士的足跡
西貢半島雖然位置偏遠,但在19世紀下半葉,天主教米蘭外方傳教會的外籍傳教士已來佈道。當年他們無法在本地人的圍村立足,於是乘船到偏遠窮困的鄉村傳教。現今在西貢半島西面的深涌和白沙澳,仍見到他們留下的舊聖堂,其歷史可追溯至1879年和1880年。
白沙澳聖堂落成之前,上水廖氏因收取地租問題曾與海下村和白沙澳的村民發生爭執。傳教士到來協助村民解決衝突,因而獲得信任,結果有數十名白沙澳村民領洗皈依天主教,其後更成為一條教友村。1882年華籍傳教士梁子馨神父(1837-1920年)駐守此村工作,他本是廣東南海人,通曉客家話和鶴佬話,是香港首批國籍神職人員,曾伴同和神父(Fr. Simeon Volonteri,後稱安西滿主教,1831-1904年)到新安縣考察,繪製新安縣地圖。他留在白沙澳至1890年離開,1898年調返香港堅道的天主教總堂。
白沙澳的小堂於1916重建,1960年命名為「聖母無玷之心小堂」。這是一座金字頂的建築物,結構簡樸,門口開在山牆下方,側牆附有鐘樓,人們拉動繩索便能敲鐘,昔日用來通知村民前來祈禱。山牆頂端豎立十字架,下方的半圓形門楣刻了AM(Ave Maria)組合字母,代表聖母。另外又有AMDG四個字母,此乃拉丁文Ad Maiorem Dei Gloriam的簡稱,中文譯作「愈顯主榮」,是耶穌會的格言。估計聖堂後期重修時可能得到耶穌會士出力,又或者修建者希望聖堂愈顯上主的光榮,因而寫了這四個字母。
何氏和翁氏大宅
到了20世紀初,白沙澳出現較大變化,因為一座龐大的青磚建築群於1915年落成,名為何氏大屋,附設更樓和祠堂。大屋由何奕高(1862-1953年)興建,他出生於深圳鹽田,19世紀末在英輪船上擔任海員工頭和燒火,後來回鄉開設薦人館,為村民聯繫海外勞工。何奕高賺了錢後在白沙澳建造大屋,從其規模和用料可見,所費不菲。至今仍相當穩固完好,已被古諮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
與白沙澳村一路之隔的白沙澳下洋,也有一座大宅,名為「京兆世居」,由原籍西安的廣東歸善縣(今惠陽縣)人翁仕朝(1875-1944年)興建。他與何奕高是世交,最初住在海下村,身兼塾師、醫師和地師三職,40歲那年他帶着妻兒在白沙澳下洋另建家園。大屋於1918年落成,三戶並列,中央是大廳,有供奉祖先的靈位,左右兩側為偏房。1940年因風水關係,在大屋旁加建一座門樓,名叫「厚福門」。
50、60年代,新界村民掀起出洋打工的熱潮,白沙澳村民亦因萬宜水庫工程影響耕作而移民他邦,或遷往市區工作,以致村中房屋日漸荒廢。一些喜愛寧靜環境的人士遠足至此,看見舊屋丟空,便聯絡村民租住。現今住在白沙澳的村民大部分是租客,原居民在假日才回來。
何氏大屋和京兆世居都租予外籍人士,後者自1980年代起有一名英籍的警務處高級助理處長歐敏治(Toby Emmet)租住一間偏房,他退休後更長居於此。30多年來他不斷自費維修這幢大屋,使它不致倒塌。古諮會在2009年已建議京兆世居和厚福門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惟進行公眾諮詢期間業主提出反對,故至今尚未確認。據說有後人擔心一旦評為一級歷史建築,會影響日後重建祖居。
修復棄置教堂
村民離開家園,也令到白沙澳的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停止宗教活動,日漸荒廢和失修。1980年代,公教童軍組織接受天主教香港教區的委任,負責管理小堂,並用作活動中心。2011年起,再交由東九龍第117旅童軍管理。由於有人使用,聖堂獲得保養,令建築物的生命可以持續下去。然而,深涌的三王來朝小堂卻乏人打理,日益破落,快將被生長茂盛的草木掩沒了。
聖母無玷之心小堂與其他鄉村聖堂一樣,保留了舊式聖堂設計,祭台緊貼牆壁,上面放置聖像,昔日主祭和信友面向祭台祈禱。自1960年代梵蒂崗舉行第二次大公會議後,進行禮儀革新,在舊祭台前面加設一座祭台,讓主祭可以面向信友崇拜。現時間中有教友到來朝聖,在神父帶領下在聖堂裏面或外面舉行彌撒,重現往昔光景。
此聖堂面積不大,可見擺放了兩行單人跪櫈,這種跪櫈在今天甚為罕見。它們本屬於港島的嘉諾撒聖心書院,由於該校不再使用,結果被運來偏遠的白沙澳,為聖堂增添古老的宗教色彩。
白沙澳的聖母無玷之心小堂幸運地得到適當保護,已被古諮會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加上何氏大屋和京兆世居,令白沙澳和白沙澳下洋村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但這兩條村屬於郊野公園範圍內的「不包括土地」(Enclaves),不受《郊野公園條例》保障,地產發展商早已在此默默收地。年前有環保團體發現該處的濕地遭人大規模破壞,期間更有挖土機駛入,原有的綠草藍天正在變色。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