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開埠不久,天主教傳教士已在港島以外的地方傳教。他們乘船來到荃灣(時稱「淺灣」),然後翻山越嶺至大埔,繼而在西貢建立傳教中心。直至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之前,傳教士的活動範圍只側重於新界東部。
英國租借新界後,傳教事業開始向西部拓展,主要是元朗墟。最先前去的是基督教傳教士,當連接新界西的青山公路建成後,天主教傳教士才進入元朗墟佈道,開路先鋒是宗座外方傳教會的穀祿師神父(Richard S. Brookes,1892-1980年)。他於1921年來港,1926年任新界西區主任司鐸,管理範圍包括大埔、元朗和大嶼山的大澳和石壁。
鄉村式天主堂
穀祿師神父懂得客家話,着力在窮鄉僻壤的客家村落傳道,為村民排難解紛,因此取得村民信任,陸續在鄉村建立聖堂。第一間聖堂是元朗舊墟東頭村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1927年建於一間村屋內,它成為了天主教在元朗區傳教的起點。
一年後,八鄉長莆村亦有一座天主堂落成,名為「聖若望小堂」,奉獻給聖若望洗者(即施洗約翰),因長莆村第一批入教者在聖若望洗者紀念日領洗。聖堂的設計中西合璧,建堂費用共1,500元,3分1在本港募捐,其餘由意大利方面捐助。聖堂除了用作崇拜,亦有教學,吸引村內和其他鄉村許多小孩前來就讀。
戰後社會改變,細小的聖若望小堂已不合時宜,逐漸被金錢圍的聖母七苦小堂和吉慶圍附近的聖猶達彌撒中心取代,至1980年代關閉。但聖堂尚未拆卸,裏面仍可見到當年的祭台和木椅。祭台緊貼聖所牆壁,這是1960年代梵蒂崗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前所用的設計。
祠堂變成聖堂
1930年,宗座外方傳教會的區鴻慈神父(Valva Didacus D’Ayala,1900-1989年)被委任為新界西區助理司鐸,工作範圍包括元朗、大埔和荃灣。兩年後他成為主任司鐸,直至1950年離開元朗。早年八鄉金錢圍有村民入教,他們要到長莆村的聖若望小堂參與彌撒。其後有金錢圍教友將一座村屋捐給教會作為聖堂,名為「鴻慈堂」,紀念區鴻慈神父。
鴻慈堂漸漸不足以容納眾多教友,他們轉到毗鄰的翰鵬鄭家祠(1929年)進行崇拜。當時村民以300元將祠堂按給教會,暫時用作聖堂,取名為「聖母七苦小堂」,屋頂加設十字架,這是新界罕有地由祠堂轉為聖堂的例子。屋內的祖先牌位移往別處,傳教士在側牆設置祭台,掛上十字架和安放聖母像。
1960年代村民以300元向教會贖回祠堂,但每有特別日子或村民領洗,神父也會到來舉行彌撒。鴻慈堂仍屬教會所有,早已沒有宗教活動,給村民擺放雜物。1962年錦田從元朗教區分出來,1966年在吉慶圍附近的錦上路興建了聖猶達彌撒中心,為附近一帶鄉村的教友服務。
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戰後人口增加,元朗在1952年自成一個堂區,傳教範圍包括元朗和屯門兩地。當時的主管為黃景賢神父(1919-1971年),他在水邊圍對面覓得土地籌建較大的聖堂,名為「聖伯多祿聖保祿堂」,1958年落成,12月18日由經港準備赴台的天主教教廷傳信部署理部長雅靜安樞機主教(Gregorio Pietro XV Agagianian)祝聖。此天主堂揭開元朗傳教的新一頁,散居各村的教友紛紛轉到此堂進行崇拜。
教堂內有座漂亮的木造祭台,像哥德式教堂般有許多尖塔和尖拱裝飾,緊貼聖所牆壁而立。它原本屬於巴黎外方傳教會,置於薄扶林納匝肋修院的小堂,是19世紀末的文物。1950年代初,巴黎外方傳教會將總部撒出香港,納匝肋修院售予香港大學,小堂的祭台贈予新落成的聖伯多祿聖保祿堂。
祭台中央原本放了耶穌被釘十字架像,1973年教堂重修時請墨西哥名師巴路設計了一批馬賽克鑲嵌畫,其中一幅「復活基督畫」放在祭台中央,取代原有的耶穌受難像。新派和傳統藝術結合一起,為教堂增添豐富的宗教色彩。
早年傳教士在元朗舊墟東頭村建堂時已兼辦學校,名為「香港天主教崇德學校」。該座中式村屋今天仍在,但空置多時,無人打理,顯得十分殘破了。聖伯多祿聖保祿堂落成後,在教堂下層復辦崇德學校,名為「崇德英文書院」,是元朗首間英文學校,繼續為元朗區培育人才。其後人口增長,學校雖已擴建仍不足以應付,1992年遷往洪水橋的新校。
夏其龍神父引述區鴻慈神父的報告說,天主教在元朗面對基督教的競爭很大,可幸天主教學校發展得十分蓬勃,很被家長看重,因此還有一些抗衡力量。
新堂取代舊堂
青山(屯門)在1935年建了一座天主教堂,名「聖亞納堂」,附設明德學校。其時青山屬於元朗堂區,至1960年自成一個堂區。同年教區在屯門新墟興建聖若翰洗者堂,1973年再在新、舊墟之間(今天西鐵屯門站旁)興建更大的贖世主堂,早年的聖堂已無遺跡可尋了。
贖世主堂於1973年4月13日由徐誠斌主教祝聖,堂內可容納數百人,外牆的巨大十字架十分引人注目。與此聖堂相連的青山天主教小學創立於1972年,當年前面還是波光粼粼的青山灣,如今已發展成為繁盛的屯門新市鎮了。
隨着老村民逝世或遷出,人口結構改變,新界鄉村的教友逐漸減少,原在村中的古老聖堂因此停用,教友改到戰後出現的大型教堂參與彌撒。位於八鄉上輋、竹坑、黃泥墩和丹桂村等鄉村的聖堂已經拆卸,改建成丁屋;元朗舊墟東頭村、長莆村和金錢圍的聖堂則長期棄置,日漸破落。雖然只是簡單破舊的村屋,但我們可從它們身上得知天主教早年深入鄉村傳教的一段歷史。
圖片:作者提供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