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印章之冠也

《清宮田黃方印錄》自序(下)

印章文化與壽山田黃皆中國獨有,我希望把本卷的印章放進一間博物館去。

前文回顧:求石奇遇記

93方,其中約60方的品質之高是我平生僅見!大,很少田黃方章會是那麼大:93方每方的平均重量達350克強。其中最大的一方重981克,篆刻《五福四德十全之寶》八個字,是乾隆最引以為傲的、自己讚自己的成就,讚到盡的意思了。在中國歷史文化的皇帝中,只有乾隆一個會這樣做。刻鈕者周尚均,而石質之高幾成絕響!尚均當時以刻獸鈕名動天下。那麼大的田黃凍方章,我們看得出周大師是儘量保留,憑自己的想像力把蹲龍抽象化。運刀流暢,瀟灑自然,留着一小片烏鴉皮作為巧色——鬼斧神工也!論文化的厚度,皇帝的大名,篆文的幽默,石料的神奇,雕工的精絕,此璽全部拿一百分!

細心察看,這批印章中,差不多所有獸鈕的田黃章都留着一點石皮。我們知道和田白玉的籽料掛件往往刻意留皮。這裏分析的田黃方章呢?我認為有些獸鈕是刻意留皮,作為巧色處理,但其他有少許石皮留下來的則是因為刻鈕者要把石料用到盡,石皮於是避不開。

玉璇與尚均應該互不相識

刻鈕及偶爾刻薄意的人主要是兩個:楊玉璇與周尚均。我曾經為文介紹過這兩位多產天才。這裏補充一下。生卒年日不詳的楊玉璇有康熙初期的作品留傳到今天;康熙期間的宮中壽山石雕很多出自玉璇之手,而我們很少見到有宮廷之外的玉璇石作。看來玉璇是專於御用的了。傳說生卒年日也不詳的周尚均認識楊玉璇,甚至說他們有師徒關係。應該不對。我見過玉璇有一件作品注明康熙元年。康熙在位六十年,玉璇應該活不到雍正。另一方面,周尚均的作品初見於雍正,全盛時期是乾隆。玉璇與尚均的天賦皆高不可攀,仿效不容易,何況不會有人那樣傻,用上珍貴的田黃石刻假冒之作。但尚均顯然不是專為宮廷服務:他有不少非宮廷的作品傳世。玉璇與尚均皆多產,而我的估計兩位皆長壽。

大師生活改進了

壽山的石雕藝術絕對偉大,可惜除了現代的大師,傳統上那裏的石雕藝術家的生活一般不好過。中國的文化傳統不重視壽山石雕藝術。刻手的生卒年日沒有誰管,而大師如林文寶要餓死街頭。楊玉璇有康熙養着他,生活應該不錯;周尚均在當紅之際很大名,作品賣得起價史書有載,而三希堂收藏着好幾件他的作品。我認為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壽山石雕藝術家是林清卿,其生活主要是由三幾個富有人家包起來。今天我們在拍賣行或書籍見到介紹林氏的藝術,是另一回事。清卿的曠世傑作沒有多少人看過!

國家開放改革以還,令我開心的是壽山石雕藝術家的生活改進了無數倍!這是應該的。可惜今天的壽山再沒有什麼田黃石能讓他們把石皮與格紋玩弄於指掌之間,用他們的想像把國畫刻在石頭上。可以替代的其他品種不少,但不是田黃其檔次不同。

完整組合有利捐出

通過一個基金搞收藏是常有的行為,而打算把收藏品捐出去,往往可以說服出售的人大幅割價。這裏的關鍵是收藏品要有一個完整的組合。我的觀察是,凡是牽涉到一組相當完整的收藏品,藏家不容易零散地割愛。好些年前有一位住在河北省的老人家,託人帶了十六件周尚均的人物圓雕來找我,用的石料是壽山的善伯洞與芙蓉青。名家名石,價值當然不菲。但那位我沒有機會見過的老人家,只求該組作品交到我的手上,希望我能給他一點錢過最後的日子。我當然會把他送來的整套尚均之作捐到一間博物館去。我可以不捐,可以獨享其利,但有什麼意思呢?問題是捐錢不易,捐藝術品更難。有些朋友把藝術品捐到博物館去,不多久就失了影蹤。

論收藏先說田黃

回頭說本書介紹的93方加起來重逾65斤的田黃石章,是國家的重要文物,朋友的意見是要先找到一個理想的歸宿,再作打算。但我要先出版這本書。考查訊息費用高的物品數十年,我意圖出版一系列關於收藏的書,作為老人家晚年的消閒玩意了。我選以田黃宮章為這系列之首,理由有三。其一是壽山石「上鏡」,即是說拍攝比原石好看,何況攝影燈光的處理我是專家。其二是我說的字條等故事很傳奇,有點不可信但我拿得出證據。其三是對我來說,這組田黃宮章的確有點震撼!

本書的安排分三組。第一組稱「毛筆篇」,即是前藏者的字條用毛筆寫;第二組稱「鋼筆篇」,前藏者的字條是用鋼筆寫的;最後一組稱「二十四孝篇」,字條又是用毛筆的。有些字條遺失,但存在的一定準確地掃描展示。我又請了一位助手在網上搜查資料,每方印章的篆文必查,但事前不讓該助手先讀前藏者的字條說什麼。前藏者說的與網上說的有什麼分別,是科技發達之前與發達之後的資料訊息比較,相映成趣,讀者可以比較一下科技發達對知識增長的貢獻是正數還是負值。有幾個地方我加進簡短的「五常按」,讓讀者參考。

每方石章佔兩頁。右邊那頁是石章獨立一個,其體積大小刻意地安排為與真石大致一樣。左邊那頁是資料的補充,有兩三幀局部照片,前藏者的紙條原貌與助手找到的資料並列,而章印的大小是刻意地安排與原物一樣。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整本書都是拿着證據直說,有懷疑的地方也直說了。

從童年起我是個天天作白日夢或在遐思幻想的人。今天幻想着那間理想的博物館,壽山石雕藝術的展出要有五個房間。一是楊玉璇,二是周尚均,三是林清卿,四是東門西門的兩派高人,最後第五個房間則是清代皇宮的印章了。

為獨裁文化說幾句話

清代的皇帝採用的珍貴印章刻着的篆文使我有很大感慨。「惟堯則之」、「自強不息」、「歸政仍訓政」、「戒之在得」、「所寶惟賢」、「兢兢業業」、「政貴有恆」、「俯尋周孔」等格言,都是要勉勵自己,或為自己打氣,希望在自己的統治下人民的生活可以過得好一點,或前途看得光亮一點。這樣的傳統可不起自清代。我跟進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印章發展,知道歷來都是這樣。

我不認為中國的皇帝只是這樣說說,自欺欺人,或討好民意。我認為他們是認真的。他們其中的失敗者,可不是不要做個好皇帝,而是能力有所不逮,或誤用不良,或受到外來侵犯。我也曾經提及,以倫理治國,遇到工業的發展子女需要離鄉別井,傳統的禮教不管用,而跟着引進西方的法治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

中國昔日的失敗不是因為沒有民主。我們見到西方的民主經驗,人民的生活不見得比中國清三代的優越。事實上,一路推上去幾千年,中國的政制更顯得比歐洲的高明了。

我不要在這裏反對民主,因為西方的民主政制也曾經有過可取的片段。我要說的是在人類語言文化發展的幾千年中,除了最近的兩百年,中國的經濟實力一直雄視地球。我認為中國在歷史上有着那麼悠久的輝煌,跟我們在這本書頻頻見到的格言含意着的哲理教育不可能沒有關係。

結語

像鑽石那類晶體石料不論,田黃是我見過的地球上最貴重最可愛的石料,尤其是本書內那兩組前藏者用毛筆寫下注釋的田黃凍石,可遇不可求,應該是故老相傳的位於壽山那一片面積不大的田地的中阪寶藏了。自康熙以還,該小幅田地被挖掘過無數次,輪到我們這一代早就沒有產出。人類就是愛石,尤其是有數千年印章文化的中國人。這些年,在不斷的找尋下,出土的昌化田與老撾石,擇其佳者,與田黃石有雷同之處,只是從靈氣與溫暖這兩項重要的感受衡量,皆不可與本書示範着的相提並論。

印章文化與壽山田黃皆中國獨有,我希望把本卷的印章放進一間博物館去。但也希望留下兩方自己寫書法時用作閒章。皆乾隆之物,其一上刻《半榻琴書》,其二上刻《自強不息》。只這兩方任何人皆可用作閒章。想是這樣想,但多半還是會送進博物館的。

屬國寶級的文物,其共用品的性質甚強,不公之於世是社會的損失。好比一個美若天仙的女人不應該把自己整天關在深閨中。我在《經濟解釋》卷一第八章——《共用品與隔離理論》——給」共用品」這個難倒了經濟學者近二百年的話題,提供了一個全面性的正確分析。

張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