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06 2025 19:58:0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特朗普大戰美國稅制

特朗普上任後難逃競選承諾頻頻走數縮沙的命運。

將企業稅率劃一降低至15%瘋癲,還是投資假設每年15%回報猖狂?

金融專家的見解我不敢小看,只想說,利用槓桿增加風險平均回報達15%,當然無難度,問題是回報跟風險關係密切,去到咁盡,未發達可能已平均破產N次。

投資智慧如填海一樣深不可測,身在象牙塔內的學者無謂多談,還是講講美國總統特朗普最新公布的稅改計劃來得實際。

一頁像貓紙點列式的建議,詳細內容欠奉,談不上計劃,極其量只是勾劃出改革的理想方向。個人入息稅稅階由7層減到3層(稅率分別為10%、25%及35%),但稅階收入上下限未有交代。基本免稅額加倍的同時,取消絕大部分扣稅優惠。

企業稅由現時最高35%大幅減少至劃一15%,同時由全球(worldwide)改為屬地(territorial)稅制,亦即企業海外業務賺到的錢不再跟本地賺到的一視同仁。

主流論點,不外乎批評稅改會令美國國債大增,將有災難性後果云云。沒有詳細數字,推算等同斷估,反映的大概是個人政見喜好而已。作為一個經濟學者,我認為簡化稅制、減少扭曲的方向絕對正確。

有美國報稅經驗的朋友,都知道其稅制複雜無比,無數細微針對少數人的扣稅條款,大量糾纏不清架床疊屋的限制和例外,普羅市民閒閒哋要花一個下午填表,報稅服務絕對是專業中的專業,相關的電腦軟件亦大有市場。

所謂累進稅率,其實是收入盈利愈高,愈有動機聘請專家幫助找出制度漏洞,愈有動機想辦法乾坤大挪移慳得幾多得幾多。為應付稅制浪費的大量資源,簡化稅制後,得以釋放可增加多少生產力?美國企業在海外發展擴張的稅率下降,對全球貿易有多大影響?個人收入「闖進」更高稅階的機會減少,又會如何改變勞動市場的運作?這些問題未必容易找到答案,但肯定比「特朗普改稅制益自己」等的討論有營養。

說過好幾次了,一如過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上任後會面對各方面的制約,真正可以做到的不多,難逃競選承諾頻頻走數縮沙的命運。觀乎其百日新政,這個「雷聲大雨點小」的推斷大致正確。制約,除了法律典章上的局限,還有利益團體透過政治遊說施加的壓力。

特朗普稅改其志可嘉,其「地圖炮」式的推翻扣稅優惠卻得罪了大量在現有制度下的得益者,大小組織定必團結起來生死相搏。若果稅改最後成功推行,在政治協商下相信會變得面目全非,但只要能往簡單稅制的方向走近一點,總算好事。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