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厚生勞動省在上年公佈全球人均壽命排名,2015年香港男女平均壽命分別是81.24歲和87.32歲,成為全球最長壽的地方。按政府統計處於今年2月發佈的《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香港人口年齡中位數已從五年前的41.7歲上升至2016年的43.4歲,而年齡達65歲或以上的人口和人口比例則分別上升至116萬和16%,分別較五年前的94萬和13%高。從以上數據來看,香港人口明顯加速老化,這是下屆政府必須正視的問題。
隨着醫療技術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仍在延長,然而,長壽不表示當生命到達最後幾年時仍可以活得如正常人的健康,始終年紀大機器壞,人類壽命是不能逆天而行的。
人口老化為政府帶來大量挑戰。從宏觀的角度來分析,社會老齡化令勞動人口的生產力下降,最終拖累經濟出現長期呆滯。至於與老年人口急增的相關公共開支也會顯著上升,驅使政府面對巨大公共財政壓力。
非常幸運,現在港府坐擁豐厚的財政儲備,因此,這兩個金錢問題不會在短期內衝擊政府的財政穩定性。但由於人口急速老化和極低的出生率,政府預計本地的勞動人口將於明年見頂並輾轉下降,對早已出現人手短缺的醫護人員和照顧長者的社工來說,肯定是非常壞的消息。
即使港府努力加快醫護人員的培訓,甚至輸入這方面的勞工,也未必能夠應付未來老人醫療的需求,遑論他們日常生活的照顧。這情況是否表示香港的長者會缺乏社會的關顧呢?答案可能要從日本身上得到。
講到人口老化,日本肯定是研究老齡化社會的最佳例子。在2015年,日本人口年齡達65歲或以上佔總人口26%,遠遠拋離香港。根據日本政府的預測,日本在2025年將會缺少38萬護理人員來照顧長者。無奈,日本文化是排外,很難接受移民,而外勞又不能長期留在日本工作,為了解決照顧長者問題,日本政府利用自己研發的機械人技術,竟然發展出機械人照顧長者科技,例如機械人私人教練(robotic personal trainer)和將老年病人從床上移到他們輪椅的機械人,最奇妙的是有部份由日本製造的機械人可以作社交活動,令長者在生活上得到精神支持。
很多人害怕最終大部份工作會被機械人取代,其實這是誤解。最近一年,經合組織、KPMG和加拿大智庫Franser Institute均指出,機械人只能代替部份工序或技能,絕對不會取代所有工作。現時日本採用機械人來補充護理人員供應不足,似乎漸受到亞洲地區,例如台灣和南韓的政府注意。假若筆者是下屆政府的勞福局或食衞局的掌舵人,為了解決本地缺乏護理長者的人員,我肯定會向日本政府取經。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