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追蹤基金的陷阱

倒不如直接購買成本便宜的被動型基金,反正兩者投資報酬差不多。

投資者購買主動型基金,當然是深信基金經理及其團隊的投資策略,能因應市場狀況靈活操作,最終幫助自己賺取更豐厚報酬,因此願意負擔比被動型基金較高的管理費。然而,投資者是否想過,基金經理也會偷懶把投資組合直接複製基準指數了事,變相令你買入「秘密追蹤基金」(Closet Tracker)?

筆者記得,去年歐洲證券及市場管理局(ESMA)曾不公開點名表示懷疑,歐洲有六分之一的主動型基金收取高昂管理費,但基金經理卻沒有積極管理投資組合,此舉有損投資者利益。對此,投資者權益組織Better Finance便展開深入調查,近日公開懷疑是「秘密追蹤基金」名單,當中施羅德、富達、摩根大通、亨德森、東方匯理等80間著名國際性金融資產管理機構,通通榜上有名。

投資報酬相若 被動型基金較保險

今次Better Finance調查報告,主要是在2009年至2014年底期間進行,整個調查涉及1,013隻歐洲股票基金,最後發現當中有165隻基金懷疑是「秘密追蹤基金」。至於調查準則,基本上是指該隻基金的主動比重(active share)少於60%,同時它與基準指數表現的追蹤誤差(tracking error)少於4%,就有可能是「低主動比重」基金,亦即「秘密追蹤基金」。

報告舉例指出,東方匯理旗下一隻新興市場基金,其投資表現與基準指數基金表現並無明顯差異,但管理費卻是全球最大規模被動型基金領航(Vanguard)旗下傳統開放型指數基金的十倍。當然,這些被點名懷疑的資產管理機構亦立即作出回應澄清,好像富達旗下便有9隻基金上榜,該行發言人表示,主動比重和追蹤誤差都是檢視基金表現的有效工具,但不應該單靠它們判決結果,調查機構及投資者都應該觀察其他資料數據,例如基金經理的資歷、所得花紅等,他亦補充在Better Finance名單中,很多主動型基金都有投資大型股指數(large-cap indices),而在現實中以主動比重去操作這類資產,本來就有難度。

總括而言,過往不少學術界人士及投資者權益團體表明立場,投資者有可能付出高昂管費用,卻跌入「秘密追蹤基金」陷阱,這樣倒不如直接購買成本便宜的被動型基金,反正兩者投資報酬差不多。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