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素來是出生率極低的國家,隨着人口老齡化危機出現,同時年輕勞動力供給每況愈下,勢將降低日本的GDP(國內生產總值),並為經濟帶來深遠負面影響。對此,以精通科技揚名的日本人便想到,通過研發護理機器人,以解決老人的醫療保健及護理問題。
最近,日本理化學研究機構Riken推出第三代Robear護理機器人,它的樣子像北極熊般可愛,還擁有強大力氣,能把老人從床上搬到輪椅上,或者協助他們步行、如廁援助、洗澡等活動,有助減少護理員人手的需求。
日本引進護理外勞緩慢
有報告指出,2025年日本將出現38萬名護理人員的空缺,事實上該數字更有可能達到50萬。其實日本政府知道,最明顯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從鄰近的東南亞國家,例如菲律賓、印尼等輸入護理人員,可惜目前外國勞動力遷移仍屬有限度規模,其中重要因素是日本政府設立高標準的入場門檻,例如要求外藉護理人員能操流利日語、通過國內護理資格考試等。
據印尼研究員Ferry Efend收集資料所得,截至2014年便僅有20%的印尼藉護理人員成功通過考試,順利留在日本擔任照顧老人的工作;至於沒有通過考試的,則被退回。其實日本自2008年便開始輸入外國護理人員計劃,至今將近10年,但只有不到4,000名外藉護理師進入日本工作;相反,美國同樣面臨人口老齡化危機,可是當地護理人員幾乎來自菲律賓、墨西哥和印度。若把兩國情況比較,便能發現日本接納外國勞工的速度甚為緩慢。
年輕人感悲觀不願退休
須知道,一個國家護理人員勞動力不足,某程度上會增加醫療保健系統的成本,對政府財政和日本國民都是沉重壓力,亦是加速「老年人沉默死亡」個案(意指老年人在家獨自死亡,有時數個星期或數個月都未被發現)。更有調查發現,現時日本不少年輕人對未來感到非常悲觀,他們寧願一直工作至死亡也不願意退休,原因是擔心年老時沒有獲得良好的醫護照顧。
不過,即使日本政府提出資金補貼予企業進行研發,護理機器人的商機市場亦見到雛型,可是短期內做到市場普及化仍存在高難度,主因是現階段的護理機器人無法為老人提供情感支持,未能傾聽他們的真實需求,繼而作出相對應照顧,說到底就是機器人暫時不能完全取代人類靈活變化的勞動力。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