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赴大陸投資是自殺行為」—— 兼談「二個日本」

小國需要朋友,不能再變小;大國需要敵人,才能變更大。
封面圖片:盲目崇拜日本的台灣政客要認清,那個年代當李登輝認為投資大陸有高度風險時,遠遠超過台商投資的幾個國家與地區經常是香港、日本、美國、韓國。(亞新社)
 
小國需要朋友,不能再變小;大國需要敵人,才能變更大。
 

(一)李登輝對大陸看法一向負面

 
二十世紀末,李前總統接受日本右翼漫畫家小林善紀訪談,訪問中他透露「赴大陸投資是自殺行為」的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看法。
 
1990年代以來,他對大陸經濟一直充滿悲觀與歧視。舉他公開提過的三個判斷:
 
(1)1995年前後,大陸經濟兩、三年內即會崩潰。
(2)1997年東南亞金融風暴時,人民幣一定會貶值。
(3)1998年後在不同場合斷言大陸股市會大跌,經濟成長會大降,內部會大亂。
 
關於台商去大陸投資,遠有鴻海、台塑、巨大⋯⋯近有台積電,這些精明的企業家,真是走上自殺之路?
 
為什麼一位康乃爾大學的農經博士,一位優秀的台大法律系高材生,二位總統總是無法客觀地看清大陸經濟的發展,台灣是可以借力使力的?一個答案是,當他們右眼戴上媚日偏執的鏡片,左眼戴上台灣獨立的鏡片,在這兩個強烈的意識型態焦距中,所看到的大陸經濟當然會是扭曲變形的。
 

(二)波特教授書中的「二個日本」

 
今天的日本倒底是什麼樣的國家?日本的經濟倒底怎麼樣?
 
《大數據》作者牛津大學教授麥爾‧荀伯格去年來台時評論:「英國和日本是二個衰落中的國家,但他們還能夠在從容中衰落。」我每年也都去日本參訪,看到他們工作面的認真、專業;他們生活面的秩序與節儉,就了解為什麼即使英語非常不普遍,還是有各國觀光客的大量湧入。
 
台灣讀者會驚訝地問:日本怎麼會在衰落中?
 
哈佛教授傅高義不是在1980年代,盛讚「日本第一」嗎?國際競爭力大師波特與二位日本學者在2000年合寫出版了一本書,僅僅英文書名《Can Japan Compete? 》就會使讀者吃驚。書中指出:日本有二個:一個是極具競爭力的輸出產業(汽車、電視機、照相機、電動遊戲⋯⋯);另一是支離破碎、缺少效率、不合時宜的國內產業(零售、批發、倉管、金融、醫療、能源、貨運、建築、農業、房市⋯⋯)。
 
造成競爭力衰退的主因是:
 
(1)無所不管的政府部會,扭曲了企業的自主性及投資意向,造成成本高,彈性少,競爭力低。
(2)未能有效刺激國內需求;消費者及投資者信心。
(3)日本是個相對封閉社會,移民人數在日本佔2%,歐美等大國都12%及更高。
 
因為有了日本「失落的二十年」,才出現了安倍首相的三支箭:
 
(1)低利率與貶值、
(2)刺激有效需要、
(3)增加生產力。實施以來成效不彰。
 
一如《經濟學人》的總結:三支箭沒有顯着提升競爭力,只明顯提升了安倍個人的政治聲望。2013年底波特再論日本經濟時,也持相似看法。近二十年的日本經濟是「衰」,但沒有「垮」,波特認為:它當然有能力東山再起,關鍵在於它是否會選擇變革或參與競爭。日本絕非沒有意志力,只是缺乏遠見和找不到方向。波特語重心長地提醒要立刻做到二點:
 
(1)政府必須容許公司企業參與競爭;
(2)政府扮演角色的本質必須根本改變。
 
盲目崇拜日本的台灣政客要認清,那個年代當李登輝認為投資大陸有高度風險時,遠遠超過台商投資的幾個國家與地區經常是香港、日本、美國、韓國。
 
蔡總統面對特朗普與習近平之間難以捉摸的賽局,即時調整目前兩岸的冷關係,才是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這就是為什麼在文章的最前面就寫了:
 
小國需要朋友,不能再變小;大國需要敵人,才能變更大。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高希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