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03:00:0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應為財政儲備「封頂」

曾俊華參選其中一樣為人詬病的事,是他在任財政司長期間被指「年年計錯數」,大幅低估財政盈餘。
封面圖片: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亞新社)
 
特首選舉集中談花邊新聞,參選人的政綱則較少人關心,大眾真的當「跑馬仔」般觀看這場選舉,言論中或有偏頗。我希望見到參選人之間有辯論,直接辯論總比不辯論或隔空辯論好,因為這是唯一令社會就參選人在相同課題的不同看法可以作出客觀分析。現時各主要參選人都有公職背景,公眾亦可作參考,事關一個人的處事作風和能力,絕對不會因為參選而突然轉變。
 
曾俊華參選其中一樣為人詬病的事,是他在任財政司長期間被指「年年計錯數」,大幅低估財政盈餘。我曾撰文說政府財政預測是基於一個以過往平均數據而釐定的趨勢,不會特別假設某年政府財政大幅偏離這個趨勢而變為特別好,或特別差。以過去的一年為例,官地拍賣的價錢不斷創新高,箇中原因並非可預測得到。批評曾俊華「計錯數」是不了解實際情況。
 
不過,對於曾俊華出任財政司長時的理財哲學,若用於特首這個職位身上,則會變成追不上形勢轉變。任何當特首的人都要明白,社會大眾期望特首能領導政府去有效解決當下面對的嚴峻問題,但在冉冉無財的情況下不能輕言能做出成績。所以每年的財政預算案都應撥備一筆數目相當的款項作為特首急市民之急而解困之用。
 
不論任何人怎樣說,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是經過一個選舉過程而選出來。我們正正見到每一個有志參選的人士都要面對不同的群組,清楚解釋如何解決彼等關注的課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浮現出不少社會過去忽視的漏網之魚,重新成為關注的問題。所以不要輕視現在的選舉制度而標籤為小圈子選舉,因為實際上是逐漸加重民主的成分。
 
隨着社會對民主要求增加,特區政府以往的一套理財方法顯得不合時宜,主要因為沒有彈性去容許政府及時急市民之急。現今政府面對大量盈餘,更加有需要推行更多的適時措施,解決眼前的問題。過往的關愛基金是一個好榜樣,至於日後會否如部分關愛基金項目恆常化,當要從長計議。
 
政府不應該將所有財政盈餘撥入財政儲備,即該為財政儲備「封頂」,例如訂定財政儲備為20個月的政府經常開支,其餘的要經過一個如上述論及的撥備機制,容許行政長官因時制宜去化解及舒緩社會某些不滿的困境。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孫明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