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32:2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筲箕灣東大街的宗教風景

由筲箕灣電車總站伸延至海旁的筲箕灣東大街,是一條不大長的街道,但凝聚了該區百多年的歷史。
封面圖片:筲箕灣東大街的天后古廟由石廠和商戶發起興建(作者提供)
 
由筲箕灣電車總站伸延至海旁的筲箕灣東大街,是一條不大長的街道,但凝聚了該區百多年的歷史。今天走在街上的人,可能只注意兩旁林立的食肆,或歷史悠久的天后古廟。但其實方圓一帶還有許多被忽略或已消失的廟宇,再加上一間比區內現存廟宇更古老的教堂,為筲箕灣塑造了宗教氣息濃厚的風景。細看這些建築,更可得知筲箕灣的古今變遷。

 

打石業黃金年代

 
筲箕灣位於港島東端,擁有一個似筲箕的海灣,自古以來就有漁船停泊。另外岸邊有大座石山,吸引擅長打石的客家人到來開採,特別是香港開埠早期,打石業最為蓬勃,這些打石工人成為了筲箕灣第一批居民。
 
據1841年英國人在港島進行的人口統計,筲箕灣有1,200人(未計水上人),僅次於赤柱為港島第二大村落。另外鄰近的阿公岩村住了200人,筲箕灣早期的廟宇均由區內人士合資興建,當中不少是石廠東主,包括以打石發跡的曾貫萬(又名曾三利),他於1847年至1867年間在沙田興建了規模宏大的曾大屋。
 
該區最早有記載的廟宇是一間位於近岸小島的天后宮,人稱「海心廟」。據「新建天后聖母古廟碑記」所載,此廟建於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到了1980年代,為配合東區發展,原有的避風塘被填平,海心廟亦遭拆卸,只留下石柱、石額和部分牆基,現放置在城隍廟範圍內,這些石材相信來自附近的石礦場。
 
第二間最古老的廟宇是筲箕灣東大街的天后古廟,始建於同治十一年(1872年),但兩年後毀於甲戌風災,1876年重修,為兩進式建築。另一間由客籍打石業人士興建的廟宇是筲箕灣東大街末端的譚公仙聖廟,時為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據說譚公本名譚德,元末明初人,生於歸善縣(今惠州市惠陽縣),相傳13歲在九龍峰羽化,得道成仙。打石業人士將譚公香火帶來香港,祈求工作平安。
 
當時筲箕灣的主要對外交通工具是船隻,石廠亦依靠船隻運送石材。他們興建海心廟和天后古廟,拜祭海神,目的是希望航運順利。經常出海的漁民也信奉天后,而譚公相傳擁有呼風喚雨的神通,同被視為海神。這三間廟宇成為了早期筲箕灣水陸人士的信仰中心。
 

民間信仰蓬勃

 
早年的東大街瀕臨海邊,成為人口聚居之地。由於水路出入方便,也成為海盜匿藏之所。1860年代尾,港府整頓東大街,拆去街上凌亂搭建的房屋,開闢了筲箕灣東大街,興建兩層高的金字頂石屋,地下開設店舖,形成商業中心。
 
人口達到一定數目,便會有廟宇出現,成為居民的心靈寄託。最早在東大街建成的廟宇是天后古廟(1872年),其後坊眾又集資在東大街一端興建福德祠(1877年),保佑在附近居住的人。接着是譚公仙聖廟(1905年),設於東大街另一端的岸邊。
 
1928年華人廟宇委員會成立,接管了天后古廟、福德祠和譚公仙聖廟。隨着城市變遷,福德祠逐漸被人遺忘。華人廟宇委員會於1974年擴建該廟,在門外加建一進門屋,形成兩進。正殿供奉城隍,取代只管一方土地之福德神,廟宇從此改名城隍廟。由於港島只有這間廟宇供奉城隍,因此引來不少善信參拜。
 
鄰近東大街的阿公岩村在19世紀曾有惠州人士設置神壇拜祭玉皇大帝,20世紀初發展成一間小型的玉皇寶殿,是香港唯一以玉帝為主神的民間廟宇。但打石業衰落後,阿公岩村後期變成了寮屋區,由外面的人遷入居住,拜祭玉皇大帝的人已大為減少。在農曆正月初九的玉皇大帝誕,也沒有組織舉辦慶祝活動。
 
有了玉皇大帝,就有王母娘娘。阿公岩村的村民曾在附近興建了一間細小的王母娘娘廟,也是全港獨有。平日鐵閘常關,農曆八月初八的王母娘娘誕才整日開門。不過最近我經過該處,發覺廟宇已不存在,只餘地基,旁邊豎立了一塊官地牌子,估計該廟因佔據官地而被要求拆卸。
 
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兩位俗神,在民間信仰中雖然地位崇高,但香火不興,原因是廟宇所在位置偏僻,善信又甚少拜祭如此高高在上的神靈,是故門庭冷落。如今只剩下玉皇寶殿獨守阿公岩村,更顯孤單。
 
海心廟雖然因填海而消失,但2006年有人在新的避風塘防波堤上建了一間小廟,供奉望海觀音和天后娘娘,作為替代。其後陸續有人將家中或船上的神像棄置於該廟旁邊,形成了多座神壇。沒有人在此留宿,只有狗隻和貓兒看守。
 
香港唯一建於防波堤的廟宇,必須乘船抵達。
香港唯一建於防波堤的廟宇,必須乘船抵達。
 

巴色屋與崇真堂

 
筲箕灣東大街一帶現有四間廟宇,從現有記載所知,都不及街上的崇真堂古老。這教堂最初叫「巴色屋」,由巴色差會(Basel Mission)的宣教士興建。他們由瑞士來港,以客家人為傳教對象。首間教堂於1852年在西營盤建成,除了服務區內教友,也遠赴筲箕灣和阿公岩向客籍打石工人傳道。為免他們長途跋涉往西營盤崇拜,巴色會向港府申請在東大街旁的小山丘興建禮拜堂,1862年落成,比附近的天后古廟早了十年。
   
1924年巴色會易名崇真會,走本地化之路。巴色屋現稱筲箕灣崇真堂,但教堂前方的小路仍保留「巴色道」名稱。
   
在百多年發展過程中,筲箕灣崇真堂經歷多番波折和重建。1933年進行第一次重建,及後日軍侵港,教堂受炸彈損毀。淪陷時期日軍佔據教堂作為憲兵司令部,幸有數位忠心教友盡力保護堂產。戰後翌年,阿公岩的軍部火藥庫發生爆炸,波及教堂,後獲政府賠償,再加上教友籌款進行重修。今天所見的崇真堂乃1984年重建,古貌不存,但背後的悠長歷史見證了教會在筲箕灣的根基。
 
筲箕灣崇真堂屹立區內百多年,見證傳教歷史。
筲箕灣崇真堂屹立區內百多年,見證傳教歷史。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