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延續花牌風華

有謂「古老當時興」,潮流永遠是去而復返。數十年前的傳統花牌,注入了新元素,又一次煥發時代魅力。

八十後活化六十載老店

本地花牌製作行業,李炎記穩執牛耳。開業於1954年,今已由第三代傳人黎俊霖打理。接手傳統行業,這位八十後付出無盡心力。
黎俊霖兩年前接手李炎記,對行業一竅不通,只得從頭學習。年輕人涉足傳統行業,好處是能帶來新思維。鑑於第二代傳人李寶蘭寫字數十載,肌骨操勞日久,親書花牌已覺吃力,便決意把李寶蘭的墨跡存入電腦,原版印出,省卻提筆之勞。
有謂「古老當時興」,潮流永遠是去而復返。數十年前的傳統花牌,注入了新元素,又一次煥發時代魅力。
書法,是花牌的靈魂所在。李炎記的開山祖師李錦炎,只唸過四年私塾,卻通曉文墨。一手典麗書法,是李炎記鎮店之寶。以前他用漿糊寫了底字,女兒李寶蘭就糊上棉花,變相日夜觀摩父筆,後來正式提筆亦深得真傳。黎俊霖笑說,他喜歡李寶蘭的字甚於李錦炎,因為看來更工整。李寶蘭卻謙稱:「爸爸的字更好,尤其是小楷,毛筆寫來非常好看。」
不過黎俊霖強調,他依然免不了要學寫字,畢竟有些字師傅不曾留下手跡。每遇李寶蘭寫了新字,黎俊霖就趕緊存入字庫,拾遺補缺。李寶蘭稱讚這位傳人:「他既要出外搭棚掛牌,又要接生意、學寫字。接手兩年,進境如此,已經很有本事了。」
黎俊霖還為李炎記開設了Facebook專頁,至今已有近千人「讚好」。早前國慶,李炎記就拍攝了短片,在專頁上展示為國慶活動製作的花牌,將傳統手藝呈現於新一代面前。

新一代客人 新一套思維

以前造花牌重視傳統中文禮儀,今已漸漸失落。李寶蘭慨嘆,凡致贈花牌,上款必用尊稱,下款卻萬不可與受者爭榮,妄自加上「先生」、「博士」等。如此抬舉自己,是為失儀。李炎記遇過客人堅持下款寫上尊稱,屢勸不果,就寧願不接這種生意。否則別人看見,不怪贈者,只怪李炎記沒有提醒客人,任由客人丟人現眼。
不過,時代改變亦非無好處。近年流行懷舊,大家又開始想到造花牌。甚至連開演唱會,都有人以花牌為賀,既得體又特別。
商場和大機構偶爾也湊湊懷舊的熱鬧,李炎記就多了點意外收穫。例如今年農曆新年,時代廣場就舉行「龍獅盛宴」展覽,把李炎記的花牌紮作技藝拍下影像,希望這個文化傳統得以紀錄及流傳。本來花牌在新界最多人認識,市區卻少見蹤影。這類活動,既是招徠人客的噱頭,也是李炎記宣傳業務的良機。
時代廣場「龍獅盛宴」展覽。(李炎記提供)
時代廣場「龍獅盛宴」展覽。(李炎記提供)
為別於一般廣告,也有傳統品牌如八珍甜醋,特意請李炎記造花牌宣傳產品。黎俊霖覺得,李炎記可以乘近年的懷舊潮流,改良設計,力圖重現舊時花牌的巧手優美,弘揚雅緻傳統。李寶蘭嘆道,花牌始終是傳統的好看,「一旦創新太過,就不是那回事了。」

披荊斬棘的舊時歲月

李炎記當年草創,已是闔家勞苦。兄長負責搭棚,李寶蘭負責寫字,父親接待客人。「其實為了謀生,我們家對工作也沒怎麼挑,不獨是造花牌。」直到酒樓興起,李炎記才順勢轉型,專門造花牌。
「那時花牌愈來愈受歡迎:娶媳婦、新店開張、過時過節都會造,而且政府規例還遠沒今天嚴格,花牌可以在街上四處放。」幾十年來,屯門、元朗一帶,乃至上水、大埔、粉嶺,遠及離島,要造花牌,一定想到李炎記。「新客人是有的,不過大多還是熟客。」
花牌裝飾繁多,李錦炎懂得親削竹蔑,紮製麒麟、孔雀頭,手法爛熟於心,寸寸信手即成,不費思量。李寶蘭幾十年後憶起,還是嘆服。「他對成品極為執着,要求盡善盡美。」

面對挑戰盡力而為

因為成品質優,李炎記得以屹立數十載,但佳作紛呈,又每每遭對手盜用。因此,黎俊霖特意為李錦炎創作的「飛龍在天」龍柱申請註冊商標。龍柱鱗片乃人手所繪,栩栩如生,嘆為觀止。
近年材料愈見昂貴,又遠不如舊時耐用。黎俊霖說,以前新加坡來紙,廿年如新,新貨用一兩次便脫色。一整個花牌算下來,單是紙張、手工已經耗本不菲。加上懸掛花牌需要高空搭棚,聘請師傅代勞費用不菲,他和拍擋只好親身上陣。
黎俊霖慨嘆,造花牌這一行招聘艱難,因為需要學習的技藝多,日曬雨淋少不免。加上在旺季打醮、國慶、新年需要趕工,一年只有一兩個月比較清閒。遇着立法會、同鄉會等有就職典禮,更沒淡季可言。如此下來,年輕一代自會另覓出路。
本來為勢所逼,理應提價。可是面對街坊熟客,道理往往拗不過人情。縱然如此,李炎記卻始終不肯將貨就價。因此,李炎記卻仍須為稻梁而憂。不過黎俊霖仍決意堅守行業:「還可以做多久,便做多久。」
(原刊於香港中華總商會會刊《商薈》2016年11月號)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