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沙.麥斯基得天獨厚,在古典樂壇擁有非凡地位,全因他是全球唯一曾師承俄國兩位大提琴巨匠羅斯卓波維契和皮亞狄戈斯基的大提琴家,精湛技藝集兩家之大成。羅斯卓波維契大師曾稱讚麥斯基為:「年輕一輩大提琴家之中最有才華的一個。他的演奏別具詩意、優美精緻之餘又熱情奔放,技藝出眾。」
11月22日,在尖沙嘴文化中心的音樂廳,若你駐足停留,或在貨如輪轉的扶手梯上流動,在那迴旋無邊際的走廊上,可會傳來古典樂曲與拍掌聲。那是唯一一場在港的演奏,2016年。
在台上他被鎂光燈聚焦,純熟的演奏技巧,拉奏絕佳的質感,一般人認為古典大提琴家,定必會穿上一身光鮮亮麗的西裝,或一裝講究的燕尾服。然而他沒有。
汗水與淚 交織成美妙樂章
音樂大師米沙.麥斯基(Mischa Maisky)與大眾一般認為的古典樂手有所不同,他總是穿着開領襯衫,衣袂飄飄地在台上演奏;身軀擁抱着大提琴,拉動手心中緊握如羽毛的弓弦,怕它溜走。曾經有人問,演奏時不停更換襯衫是為了配合樂章的氣氛嗎?他的回答是「主要是因為當我在演奏的時候,流下了很多的汗水。」如此尋常答案,竟令人驚訝。音樂家流下無盡汗水與淚,在台上那刻,他們都默默藏起練琴那一幕幕,問誰知辛酸故事。
他是史上唯一一師承俄國大提琴巨匠羅斯卓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和皮亞狄戈斯基(Gregor Piatigorsky)的音樂家,精湛技藝集兩家之大成。曾與多位著名鋼琴家,以及維也納和柏林愛樂等一流樂團合作。巡迴世界各地演出,他仍傾注所有熱情演奏,使許多人感動折服。
麥斯基出生於拉脫維亞,是鳥克蘭的猶太人,八歲已開始習琴。年輕的天才,於上世界赫赫有名的柴可夫斯基大賽中勝出,得以入讀著名的莫斯科音樂學院,隨即被舉世知名的大提琴家羅斯卓波維契(Mstislav Rostropovich)收入門下。
當時在蘇聯接受最好的音樂教育,以為夢想快將實現,可以在音樂會演出之時……誰知,當時的蘇聯禁止出國,他的姐姐移民去了以色列,難難日子旋即開始。他被逮捕,甚至被關入獄四個月,再在勞改營渡過了十四個月,之後轉到精神病院兩個月。
細數往事,訪問當天他回想經歷,「我反而能成為一個更好的音樂家,也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他笑着道出,「硬幣總有兩面,有些人問我,那是你艱難的時刻嗎?我在監獄裏渡過了四個月時間,那的確很漫長。然而,出獄後我可以再拉大提琴啊!」每個音樂家背後都會有他的故事,才能演奏獨特的樂章。聽者或許沒有相同的經歷,但那份的情感卻是常存每人心間。文學作品亦然。「世界上總是愛把人們分類,有不同的國籍、語言、宗教……這些分類好像把人與人之間拉得愈來愈遠,我到世界各地演奏,每次證明到音樂是人與人共通的語言之一,不分國度,正如你我,透過音樂溝通。」
真摯情感 掀動心弦
音樂是分享,若然只關在琴室裏拉琴的人,永遠不能達到音樂的巔峰。音樂的巔峰是彼此感染對方的身體語言,感動對方的情感,才能把音樂的美推向極致。問他怎能做到,「那不是一個人能做到,是需要所有人的全情投入。」
古典音樂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時代巨輪之間,流傳之際,成為一種隔閡。被譽為音樂大師的麥斯基,憑着細緻詩意的琴音,絲絲入扣,掀動心弦。他說,「我沒期望最後的結果,只知道要用心演奏、盡情的去投入。」
上好的音樂家與詩人
問他「上好的音樂家」與「藝術家」的分別,他說在於心與心的連繫。對他來說,「連繫」(heart to heart)是音樂的全部。「音樂家有不同層次的溝通,好的琴技是基礎,世上成千上萬的音樂家能做到,把旋律傳到聽者耳邊際間;再上一個層次,是奏出弦外之音,感情真摯,美得縈繞心田。」若然,演奏出這樣的音樂,要欣賞它的美,人心本身就夠敏銳了,亦能夠享受古典音樂──只要奏者衷誠演繹。因此,每場演出麥斯基都全情地投入,因為他用生命演奏,訴說着他與音樂的故事。
要成為優秀的古典音樂家,除了要肯花長時間的練習和研究外,還需要對藝術有極多的熱愛和激情,兩者缺一不可。對他而言,他更謹守一條規則,就是他拉奏時必先從心出發。「我不喜歡的,我都不奏。」
時至今天,無論他身在何地演出,大提琴的聲音既悠揚,時而放縱,時而內斂,就像詩一樣。每次都盡顯本性,有人說古典音樂是內斂,麥斯基手握琴弓,拉奏段段樂章,40年來帶着這部琴走遍全世界,愛樂之士聽出耳油,那是有溫度的情感──感動、微笑、哭泣。
活在弦上
!doctype>No matter how old you are, do it with he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