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47:2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沉睡的馬鞍山村展現生機

常有人說香港缺乏旅遊資源,只是有關方面不願開發而已,馬鞍山村正是一處集行山、歷史和教育於一身的景點,靜待遊人到來。
封面圖片:信義會恩光堂的活化令馬鞍山礦村重現生機。(作者提供)
 
馬鞍山曾是鐵礦場,創造過輝煌成績。礦工在偏遠的山區過着薪金微薄的刻苦生活,由於此村與外界隔絕,市民對他們的生活一無所知。及後礦場停產,礦村的歷史如礦石般被埋在山中,不見天日。直至信義會決定修復山上棄置的恩光堂,大眾才重新認識這片被遺忘了的地方。
 
要復興一處地方,需借助原址的舊建築。馬鞍山村現今仍留下不少遺跡,包括礦洞、選礦廠、礦場房屋和教堂等。它們原本不在古諮會的1,444幢評級名單內,但隨着山上的恩光堂重現生氣,舊礦場開始引起政府和大眾注意,古蹟辦遂將山上一批舊建築納入新增評級名單,去年獲古諮會評為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從而令馬鞍山礦場的價值提升。
 
馬鞍山礦場有什麼重要價值?一、它見證了香港開採鐵礦的歷史,證明香港並非只有漁農工商業,採礦業也佔一席位。二、這是香港少數尚存遺跡的礦場,礦洞雖然已封,但我們可以透過礦坑位置和外貌想像當年的採礦情況。三、礦工主要是內地逃難來港的人,他們將馬鞍山村作為安身之所,留下不少動人的故事。四、由於有服務需求,天主教和基督教都有宣教士或傳道人在山上興建教堂和學校,為礦工及其子女提供心靈和物質所需,成就了一頁香港社會史。
 

礦場今昔

 
馬鞍山的鐵礦主要是磁鐵礦(Magnetite),採礦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當時只是試掘。到了1931年港府發出一個為期50年的採礦牌照,採礦事業正式開始。日本佔領香港後,發現馬鞍山有鐵礦,招募了千多名本地人進行採礦。戰後的1949年,台山人余榮金創辦大公洋行,承包了採礦權,所得礦石運往日本製煉成鋼。
 
國共內戰期間,大批內地人包括親國民黨人士從不同省份南來香港,有部分為了生活,甘願在環境惡劣的礦場工作。高峰期山上約有3,000礦工(主要是湖南、湖北、河南及河北人),連同家屬約5,000人。他們搭建房屋居住,形成「五湖四海一家親」的小社區。
 
1953年大公洋行與日本鐵礦業株式會社合作,引進新技術和資金,在馬鞍山開闢地下坑道,由原來的露天開採改為深入採掘,令採礦效率大增,礦石的含鐵量大為提高,但工作的危險性亦相應大增。首條坑道名為240ML,即位處海拔240米的山上,之後再有幾條坑道開通。
 
1961年大公洋行再花兩年時間挖掘一條為長約2,000米的坑道,名為110ML,它連接山上的240ML 礦坑,貫穿礦山心臟位置,裏面鋪設車軌,礦工將採得的鐵礦經此坑道運往洞口,輸往選礦廠,篩選雜質後送到碼頭出口日本。
 
110ML礦洞外牆去年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110ML礦洞外牆去年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其時政府的社會福利沒有伸展至這個偏遠山區,天主教方濟會和基督教信義會入村填補這個空缺。1952至53年間,馬鞍山礦村出現教堂和學校,教會派發物資,提供醫療援助,幫助礦工解決生活上的困難,礦工子弟可獲得免費教育,教會透過這些工作向村民傳播福音。
 
到了70年代,內地礦場出產的鐵礦質優價廉,西澳洲亦發現礦帶,產量比馬鞍山礦場多出超過一倍,再加上本地運費成本高昂,令礦場難以維持。此時港府打算發展馬鞍山,不欲延長採礦權,大公洋行決定在1976年停產。當1981年採礦牌照屆滿後,香港的採礦事業正式劃上句號。
 
馬鞍山礦場結業後,礦工家庭陸續搬往外面居住,尋找新的工作,礦村逐漸冷落蕭條,教會亦開始淡出。今天山體內仍佈滿四通八達的礦道,基於安全考慮,現存兩個可見的礦坑洞口已經封閉。

 

為礦村注入生氣

 
教會人士離開後,教堂連同校舍和其他建築均遭棄置。天主教的聖若瑟小堂長期缺乏維修,破損嚴重。信義會的恩光堂和旁邊的信義學校在1977年曾改為恩青營,1990年代末停用後亦開始空置。直至2012年信義會決定自資修復恩光堂,建築群又回復生機。
 
信義會將恩光堂取名「鞍山探索館」,2015年開始舉辦導賞團和體驗營,帶領市民認識礦村歷史,嘗試當年礦工食物,讓這一代人知道過去的甜酸苦辣生活。今天參觀礦坑、選礦廠、礦工宿舍、診所、大公洋行辦事處、合作社和露天採礦場等,再結合礦工的口述資料,可以重組一段段已逝的故事。
   
這條遠離人煙的山中鄉村,位處馬鞍山郊遊徑旁,是跨越馬鞍山郊野公園必經之地。但絕大部分行山人士過其門而不入,他們以為這是一條平凡無奇的鄉村,但當了解其背景,就會發覺當中的不平凡。
 
鞍山探索館將於本月26日(星期日)舉行全港首個以礦場為主題的慈善競賽,有助市民探索馬鞍山礦場,透過競走運動認識歷史。參加者化身成昔日礦工團隊,踏足礦工的工作和生活路線,沿途欣賞郊野公園的自然美景,亦可得知礦村的保育工作。
 
鞍山探索館為參加者提供昔日礦工食糧──饅頭和腐乳。
鞍山探索館為參加者提供昔日礦工食糧──饅頭和腐乳。
 
常有人說香港缺乏旅遊資源,只是有關方面不願開發而已,馬鞍山村正是一處集行山、歷史和教育於一身的景點,靜待遊人到來。今天,發展商的收地行動已觸及山下的溫家村,政府最近亦表明有意發展郊野公園的邊陲地帶,城市的步伐正逐漸逼近山上的鄉村,礦場的歷史會否再一次被淹沒?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