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參選人,要回答關於內地事務的這5個問題

下面是5個問題,涉及多個維度與深度的問題,請特首參選人回答。
封面圖片:政府總部(亞新社)
 
文:阮紀宏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的主要職能,除了要對香港實施有效管治外,還要處理跟中央和內地各級政府的關係,帶領香港履行一國兩制的權利與義務,與全國人民一道共同編織與實現「中國夢」。
 
這樣巨大和長遠的任務,壓在一屆特首的個人與政府身上,也許是不公平的;但在「一國」之下,做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貨暢其流,實現百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提出的主張,是最起碼的要求。下面是5個問題,涉及多個維度與深度的問題,請特首參選人回答。
 

(1)高鐵線香港站一地兩檢、港珠澳大橋通車牽涉的各種安排何時解決?

 
港珠澳大橋和高鐵工程將分別於今年底和明年完工,但目前對人員和車輛如何通關問題仍然沒有做出適當的安排,很有可能出現制度安排滯後而未能做到物盡其用的目標。
 
一地兩檢在香港租借深圳土地的情况下可以實施,反過來內地邊檢和海關在香港境內提供通關服務則遭到反對。請問各參選人如何評價現屆特區政府在設置法律條文和向港人解釋清楚方面是否做得足夠?在高鐵香港站實施一地兩檢問題上和加速立法程序及游說立法會通過方面,各參選人將會採取什麼立場?
 
港珠澳大橋是中央政府、廣東省和港澳兩個特區政府共同投資興建的工程,其意義和功能陳義甚高。主體工程進展順利,但香港和澳門的引橋工程則出現滯後,影響落成時間。更重要的是,什麼車輛能夠通過大橋?在大橋的哪一段實施什麼地方的法律?執法人員的權限以及收費問題,三地政府的磋商進展從來未見透露。請問各參選人,如何保證不會出現「大橋修好不能用,乘客車輛空悠悠」?
 

(2)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已經實施13年,但「大門大開、小門小開」的問題如何解決?

 
中央部委在跟香港商談CEPA項目時只講大原則,訂定粗線條的框架,廣東省則自行訂定實施細則,在投資、行業、專業資格等等問題上設置的門檻過高,實質上形成了各種隱形障礙,港人沒有感到受惠於CEPA。請問各參選人,在廣東省制訂執行細則的過程中,特區政府是否可以爭取參與,包括讓草案諮詢香港相關行業和專業人員的意見?跟負責審批的中央部委加強溝通,讓廣東省在敲定執行細則前考慮港人意見?
 

(3)如何促進港人對國家認同?

 
在起草《基本法》的時候,有關港人在「一國」的權利與義務,主要是考慮消除港人的疑慮,即免除香港對國家的財稅負擔,港人可以繼續使用永久身分證和新設特區護照等等。但港人連中華人民共和國身分證都不能領取,連參加解放軍的權利都沒有,權利與義務都與「一國」絕緣,港人在認同國家出現問題是有跡可循的。
 
內地各機構在制訂涉及港人權利方面的政策與措施,有意無意間忽略了港人的因素,比如高鐵自動售票和出票機不能識別回鄉證,港人不能享受網上購票後憑回鄉證自動出票的方便,排隊領票費時失事。又例如香港已經有兩間高校分別在珠海和深圳辦學多年,但教育部只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香港教育機構只能參照該法,而教育部至今還沒有計劃制訂「內地與港澳合作辦學法」,令香港高校有法可依。
 
在促進港人對國家認同方面,可以有更加積極的態度。請問各參選人,是否同意在爭取更多港人權利的同時,提高香港對國家承擔的義務?若然,如何爭取?
 

(4)如何修補與改善跟廣東省關係?

 
香港與廣東從來都存在利益矛盾。廣東的目標是成為國際城市,無論在航空港、航運港、貿易港等跟香港都是競爭關係。廣東在中央要求下對香港的服務業特別是專業服務開放,會損害自身利益。廣東更希望建深圳至中山通道而不是港珠澳大橋,但在中央的壓力下要給香港讓路。
 
梁振英上台之初,就宣布要搞「內交」,努力改善跟內地各級政府的關係;4年下來,成績並未彰顯,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香港跟內地的依存度愈來愈大,很多方面都要跟廣東合作才能事半功倍,最新一個例子是落馬洲河套共管。請問各參選人,當選後將採取什麼策略和方法改善跟廣東的關係?
 

(5)如何理順中央與地方關係?

 
一國兩制沒有先例可循,回歸近20年的實踐,中央政府出現過時緊時鬆的政策,特區政府從整體來說未能做到全面、準確和堅決落實基本法。請問各參選人,如果特區政府每年向中央政府報告落實一國兩制能夠公之於眾、全國人大每年派代表團來港考察一國兩制實施情况向全國人大會議報告,這樣的做法你認為對理順關係有幫助嗎?可能做得到嗎?
 
原刊於零傳媒獨家微信平台,獲作者授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