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雄雞勇鬥,母雞因護雛、護蛋而奮激,故古人認為雞有辟邪能力。(Pixabay)
自古吾人對雞看法是飼食、生蛋、驅除百足(蜈蚣)和報曉;昔粵尚有陋俗,以公雞代新郎哥拜堂。雄雞一唱天下白(李賀《致酒行·其一》),道盡古人生活方式。晉張華注《神異經·東方經》:「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南朝齊祖沖之《逑異記》:「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大樹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則鳴,天下之雞皆隨之鳴。」
《詩經》藉雞之鳴而借題發揮者屢見,如:〈鄭風·女曰雞鳴〉:「女曰雞鳴(妻子對丈夫説雞啼啦),士曰昧旦(丈夫賴床,說,尚未天亮噃)。」
《鄭風·風雨》:「風雨淒淒,鷄鳴喈喈。既見君子(丈夫),云胡不夷(愉快)。風雨瀟瀟,雞鳴膠膠。既見君子,云胡不瘳(粵音抽,病癒,言甚麼病都沒有了)。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既見君子,云胡不喜。[借喻政治黑暗,社會紊亂,但喜見君子乃守志節,敢於針眨時弊。]
《國風·齊風·雞鳴》:「(齊君之妻對他說)鷄既嗚矣(雞啼啦),朝既盈矣(臣子們都上朝了)。匪雞則鳴(齊君賴床詏說不是雞啼),(而是)蒼蠅之聲。」
《周禮·春風·雞人》:「雞人(官職稱銜)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謼(呼)以嘂(叫)百官。」
《孟子·盡心上·廿五》:「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盜)跖(粵音隻,綠林大盜)之徒也。」
晉陶淵明《鯞田園居·其一》:「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
唐房玄齡《晉書·祖逖傳》:「⋯⋯中夜聞荒雞鳴,蹴(劉)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成語:聞雞起舞,喻勤奮圖強)
南朝樂府民歌《華山畿·其四十二》:「長鳴雞,誰知儂念汝,獨向空中啼。」
唐歐陽詢主篇《藝文類聚·卷九十一·鳥部中·雞》引漢代緯書《春秋運斗樞》曰:「雞為積陽南方之象(南方屬火),火陽精物炎上,故(太)陽出雞鳴,以類感也。」
自古,雞被視為五德之禽。漢韓嬰《韓詩外傳·卷二》:「君獨不見夫雞乎?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見敵敢鬥者,勇也;得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時,信也(雞別名燭夜)。」因為雄雞勇鬥,母雞因護雛、護蛋而奮激(粵俗謂霸王雞乸,撐鷄),故古人認為雞有辟邪能力。故清初陳昊子在其《花鏡》中說:「雄雞能角勝,目能辟邪。」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