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天主教會與薄扶林村建立了長久的關係(作者提供)
香港開埠早期,已有外籍人士在山明水秀的薄扶林建屋居住。最初出現的西式住宅是蘇格蘭航運業商人拉伯克(Douglas Lapraik)的德格拉斯堡(1861年)。之後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神父到來興建伯大尼療養院(1875年),牛奶公司建立養牛場和高級職員宿舍(1887年),太古洋行也在附近興建大班住宅「利牧苑」(1880年代),再加上薄扶林水塘(1863年),令此區洋溢着一片異國風情。
納匝肋與伯大尼
利牧苑(Claymore)是太古洋行物業,薄扶林村的村民習慣稱之為「太古樓」。1885年熱病(瘧疾)流行,太古將之廉售予巴黎外方傳教會,該會把澳門的納匝肋修院(Nazareth Seminary)遷入利牧苑,供在港的傳教士靜修。又在旁興建兩層高的納匝肋印書館(Nazareth Press),為中國及東南亞地區的教會印刷書籍。
1891年薄扶林一帶爆發瘧疾,多名會士染病,送往伯大尼療養院接受治療。傳教會將納匝肋修院和印書館遷往西環半山的列治文台(Richmond Terrace),以避開瘧疾區。
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拉伯克的後人決定放棄德格拉斯堡(Douglas Castle),賣給巴黎外方傳教會。1895年教會增建兩層高的新翼,讓納匝肋修院和印書館遷入。修院共搬了三次家,過了10年顛沛流離生活,最後植根於薄扶林。
納匝肋印書館曾經出版33種不同文字版本的聖經和各類知識書本,並建有索道運送書籍來往海邊碼頭,再分發至亞洲各地。納匝肋修院與伯大尼療養院(Bethanie Sanatorium)均帶有哥德復興式風格,外型矚目,猶如一對門柱守在薄扶林道兩旁,成為天主教在此區傳教的標誌。
太古樓教友村
自從伯大尼療養院落成,教會便招募華人負責清潔和煮食等雜務。當納匝肋修院擴建印書館後,教會需從廣東省招募更多華人信徒到來工作,並為他們提供住宿。由於工人宿舍不多,教會於1896年在利牧苑隔鄰興建兩排兩層高的房屋,共48個單位給工人入住。之後增建聖堂、小學、修女宿舍、神父宿舍和診療所等,居民都是天主教徒,全盛時期約有300人,如同一條教友村。此村承襲利牧苑的別稱,叫做「太古樓」。原來的太古樓(即利牧苑)則售予牛奶公司,後來拆卸。
20世紀30年代人口增加,巴黎外方傳教會在1938年和1951年在太古樓興建規模較大的露德聖母堂(Our Lady of Lourdes Church)和聖華學校(The Little Flower’s School)。聖華學校分上、下午校,課程主要有中文、英文、算術、社會和聖經等。該村培育了多名神父和修女,包括天主教香港教區副主教陳志明。
薄扶林面貌改變
1949年之後,傳教士在內地工作受阻,被逼離開。香港作為傳教士進入內地的踏腳石不復存在,巴黎外方傳教會開始淡出香港,1953年將中環政府山的總部大樓賣給港府,1954年將納匝肋修院和印書館所在大樓(原德格拉斯堡)售予香港大學,同年又將太古樓的業權以象徵式價錢轉讓給天主教香港教區。
修院和印書館關閉,太古樓的居民甚感悲傷,員工更頓失所靠,要另覓工作。1957年教區在太古樓設立聖神修院,只有7年時間,便遷往黃竹坑的華南總修院舊址。
過去太古樓自成一村,對外關係相對封閉。1952年明之剛神父(Fr. Rene Chevalier)出任露德聖母堂出任司鐸後,希望太古樓成為整個薄扶林區的福音傳播中心,於是開放聖華學校給其他村民入讀,並於1954年在薄扶林村建立診療所。教會提供廉宜的教育和醫療服務,讓薄扶林村村民認識天主教的信仰。
到了70年代,薄扶林區出現更大的變化。置地集團在1972年收購牛奶公司,之後關閉薄扶林大片牧場,田園風光自始消失。1974年置地向巴黎外方傳教會購入伯大尼修院,打算拆卸建屋。翌年港府以換地方式從置地手中取得伯大尼的業權,令這座古老建築物得以留存。
但天主教香港教區卻不打算保留太古樓,因為許多居民已搬到外面謀生,故此在1976年售予地產發展商,1977年11月1日清拆,興建六幢住宅大廈,名為「薄扶林花園」,1979年底入伙。現今只留下「利牧徑」(Claymore Avenue)的街名可供懷念。
另一方面,置地透過補地價在牧場舊址興建私人屋苑「置富花園」,1978年起眾多高樓大廈陸續落成,薄扶林昔日面貌不再復見。
太古樓的聖華學校於1977年遷往沙田禾輋邨,露德聖母堂在薄扶林花園附近的天主教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旁重建,1983年落成,繼續為區內教友服務。聖堂內保留了舊聖堂的銅鐘和露德聖母像,象徵延續傳教使命。

納匝肋修院(原德格拉斯堡)被香港大學購入後,1956年起成為男生宿舍,名「大學堂」(University Hall)。附設於修院的印書館大樓已拆卸,改作停車場。馬路對面的伯大尼修院,經政府修復後,2003年租給香港演藝學院作為電影電視學系的校舍。
太古樓是香港一條擁有逾80年歷史的教友村,建了私人屋苑後已沒留舊貌,昔日的村民亦各散東西。隨着時光消逝,今天知道太古樓的人愈來愈少。明之剛神父在薄扶林村村口興建的診療所,樓房尚在,但已棄置多時,不知將來能否活化,以重現太古樓在此區的歷史?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