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32:17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港島戰前水塘建設

香港第一座水塘於1863年在薄扶林山谷建成,距開埠22年。
封面圖片:1863年落成的薄扶林水塘,是香港最古老的水塘。(作者提供)
 
香港第一座水塘於1863年在薄扶林山谷建成,距開埠22年。由於儲水量只有200萬加侖,很快便不足應付需求。當局其後加高水壩和擴建水庫,1877年完成後,儲水量增至6,800萬加侖,但仍然追不上人口的增加。其後政府選址大潭河谷興建第二座水塘,首期於1888年落成,其後發展為四個水庫。
 

供水涵蓋全港島

 
負責大潭水塘工程的英籍工師師派斯(J. M. Price),在大潭峽挖掘一條貫穿黃泥涌峽谷的隧道,直通跑馬地藍塘道,繼而接上一條依灣仔山勢而建的輸水道(後稱寶雲道),將淡水輸送至紅棉路上方的亞賓尼濾水池,經過濾後供應市區居民,減輕薄扶林水塘的供水壓力。
 
大潭水塘建成後,再興建大潭副水塘(1904年)、大潭中水塘(1907年)和大潭篤水塘(1917年),總儲水量超過20億加侖,成為港島最大的水塘群,帶動了東區的發展。此水塘群與薄扶林水塘的供水量約佔港島耗水量5分之4,其餘5分之1靠地下水和溪水補足。
 
1894年香港發生鼠疫,當局接納英國殖民地部衞生專員查維克(Osbert Chadwick)的報告,改善衞生情況,決定在黃泥涌峽興建第三座水塘,儲水量2,700萬加侖,以增加供水資源。論規模,1899年完成的黃泥涌水塘儲水量只及薄扶林水塘的38%,更遠不及興建中的大潭水塘群,令黃泥涌水塘變得並不重要。
 
1898年,大成製紙機器廠向政府申請在黃竹坑興建小型水庫,供水給工廠使用,同時也為香港仔居民提供食水。其後政府要覓新的水源,解決西區供水,因此在1929年收回紙廠地皮,給華人紳商興建兒童工藝院(今香港仔工業學校),並在山崗上興建香港仔上水塘,同時擴建紙廠原有水庫,成為香港仔下水塘。兩水塘於1931和1932年落成,儲水量分別是1.75億加侖和9,100萬加侖。
 
1960年代香港開始輸入東江水,規模細小的黃泥涌水塘,作用進一步下降,最後在1982年停止運作,交由市政局改為水塘公園,1986年開放給市民划艇及玩水上單車。

 

精湛的石造工藝

 
2009年政府一次過宣布將6座戰前水塘共41項水務設施列為法定古蹟,除了上述4座水塘外,還有新界的九龍水塘和城門水塘紀念碑。它們代表了19世紀中至二戰前的英式水務建設。
 
薄扶林水塘有6項構築物屬法定古蹟,包括看守員宿舍(1860至1863年)、量水站(1863年)和4條石橋(1863至1871年)。由看守員宿舍(現為郊野公園薄扶林管理中心)進入水塘範圍,先後經過5條石橋,但許多人並不為意,因為站在上面看不見橋拱。其中一橋較長的有三個圓拱,另一橋呈大型的單尖拱。
 
西方的古老石橋多用拱形基座支承,讓橋身重量及加諸其上的負重傳遞到兩端橋墩,增加石橋的強度。今天在香港仍可找到這類英式石橋,大部分位於戰前水塘內,橫跨山谷溪流,方便行人經過。在混凝土未廣泛使用之前,水塘設施採用花崗石築成,反映了當時精湛的工藝技術。
 
連接香港仔上水塘水壩的石橋,使用混凝土興建。
連接香港仔上水塘水壩的石橋,使用混凝土興建。
 
大潭水塘群有22項設施列為法定古蹟,包括4條石橋(1907年,還有一條沒有納入)、一條設計成橋樑的輸水道(1888年),以及有21個相連拱券的寶雲輸水道(1887年)。大潭篤水塘海邊有一座原水抽水站(1907年),目前仍然運作,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泵房。昔日依靠蒸氣推動水泵,工人推着一車車煤炭,倒進煱爐燃燒,所產生的廢氣經由山腰一支19米高的紅磚方形煙囪排出。到了1950年代,泵房改用柴油發動(其後電動操作),那支煙囪退役,長年荒廢,幸好沒有拆卸,經修葺後恢復原貌,為香港百多年來的供水發展留下見證。
 
大潭篤水塘最美麗的一條石橋,工藝精湛。
大潭篤水塘最美麗的一條石橋,工藝精湛。
 
水務署於2009年設立一條長約5公里的大潭水務文物徑,連接四座水塘,途中擺放資料牌,介紹21項水務設施(不包括遠離水塘的寶雲輸水道)。市民漫步其中,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水務設施,認識當年的建築意念。
 
黃泥涌水塘的水壩、水掣房和導流壩(或稱溢流口)亦屬法定古蹟,旁邊還有一座單層工人宿舍,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泛舟至水塘中央,欣賞逾百年的水務設施,更覺建築堅實耐看。
 
香港仔水塘有4項設施是法定古蹟,包括上水塘水壩、水掣房、拱橋和下水塘水壩。那時的物料已改用鋼筋水泥,但模仿花崗石外貌。香港仔水塘為供應西區食水而建,有一條輸水管流經石排灣道(昔日是香島道一部分)、域多利道、大口環至薄扶林道的西區濾水廠。今天在域多利道近數碼港道,有一條被馬路覆蓋的古老石橋,懷疑與供水有關,否則政府不會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斥資興建一條橫跨溪流的四拱橋。
 
相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