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香港主權交接儀式(亞新社)
林鄭月娥和曾俊華都是從司級官員辭職參選,如果算上葉劉淑儀,3個 AO(政務官)內訌。「內訌」只說是假設政務官是一個團隊實體,實則早已不然。雖然他們都是政務官出身,但經過20年的回歸洗禮,3人的取向已經各異其趣;如果他們都成功入閘,在競選過程中將各顯真章。香港的特首,需要由政治家出任;這3名政務官出身的參選人,誰能當選,則要看誰能從政務官蛻變成為符合香港利益的政治家。
3個AO比併 履歷各不同
雖然同為政務官,也要看政途履歷表。如果要論正統政務官,曾俊華是半途出家,他從小移民美國,在美國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畢業後在美國工作10年後才回港出任政務官。葉劉淑儀是半途出局,港大畢業後留學英國,加入政務官在官場打滾28年,回歸後成功過渡成為處級、局級官員,因為政治原因下野。只有林鄭月娥是在「道統」一以貫之,港大畢業後馬上加入政務官行列,平步青雲至政務司長,其間經歷主權回歸,歷經3任行政長官。
三四十年前加入政務官,客觀上被認為是,和主觀上自以為是精英。他們在加入政務官時,大學教育還沒有普及,他們能在高等學府畢業本身就是精英的標誌。不但是大學畢業,而且還是從眾多申請者當中百裏挑一,當年如果沒有絕佳的英語能力和 first class honour 畢業,一般都不敢去考 AO。
能夠脫穎而出被挑選為政務官只是起步,真正能夠扶搖直上的,才是踏上政途。在英治時代,政途階梯經過百多年的琢磨已經十分清晰,只要服從英國人上司的指示,有強大的執行力、團隊精神和表達能力,不難獲得上司青睞。但最重要的是「認命」,清楚知道政務官上升的天花板和玻璃天花板是什麼,不要挑戰英國人的權威。
在回歸問題浮現以前,政務官只服膺一個最高領導人——港督,而港督是英國利益的代表。牛津大學學者曾銳生在一本專著上說:「政務官整體上可以照顧英國利益而毋須在香港與英國之間選擇效忠對象,因兩者的利益大致相同。」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幾乎沒有發生過英國利益與香港利益相矛盾的地方,即使後來出現貿易配額等矛盾,政務官也能夠巧妙地做到「不順從的服從」。
《中英聯合聲明》1984年簽署後香港進入過渡期,英國是即將要離開的效忠對象,中國是即將成為新的效忠對象。矛盾本來油然而生,但中英兩國的保證、《基本法》以法律文件方式保障公務員將「既往不咎」,所以才會出現像曾蔭權那樣,即使是居英權(英國發給少數港人英國護照)的執行者,也可以順利過渡到特區政府高官。即使像陳方安生,提出在回歸儀式上既不是中方一邊也不是英方一邊,而是單獨坐在兩個代表團中間位置,中央政府也接受了這樣的人做政務司長。
「豬八戒照鏡子」是「裏外不是人」,而香港政務官在回歸前後能夠做到「裏外都是人」,是需要在回歸前絕對服從英方的指示,這是得到中方默許的,潛台詞是換取他們在回歸後絕對服從中方的指示。但這種情况在回歸後,北京沒有或者不敢認真執行,政務官有意或無意地忘記這個交換條件,他們基本上沒有做到在回歸前後,唯一服膺對象從港督轉變成特首、效忠對象從英國轉變成中國。
例外的例子是,羅范椒芬第一個加入特區政府團隊而被政務官朋輩拋棄、葉劉淑儀2002至2003年制訂和推廣基本法23條立法不果而選擇離開。這種政務官出身的特區官員,才是從認知和行動上成功過渡,但她們卻沒有在政途上成功過渡。而在推廣23條立法過程中,當時曾俊華、林鄭月娥兩人都沒有為23條立法高調保駕護航。
政務官在回歸前只是政策的執行者,即使是高級政務官負責策劃執行政策的細節,也都是在同一個英國人上司的麾下,跟中下級政務官是團隊的一員。回歸以後,在港人治港的方針之下,政務官有機會成為司長,在政務官和整個公務員序列中,有一個清晰的上下級關係。後來司長又成為政治任命,必須完成3項功能:跟特首一起制訂政策、管理和帶領整個特區政府公務員團隊、向立法會以及公眾推銷政策。能夠出色地完成上述任何一條或者兩條,已經是成功過渡的政務官。
葉劉淑儀雖然是政務官出身,但下野後經過直選洗禮,並籌組了政黨,目前為了競選,連在街頭做雞蛋仔的戲分也表現得十分出色,已經從政務官的 DNA 中脫胎換骨;但由於曾經推廣23條立法的原罪,被反對派釘死在民主的「恥辱柱」上。曾俊華在回歸後完成政務官功能方面堪稱無懈可擊,但「守財奴」的形象不被接受。林鄭月娥在制訂政策方面,可以做到不偏不倚,也基本上得到公務員團隊的認可。他們都是維護公務員穩定過渡的中流砥柱,這對香港的順利過渡是有功的。
成功過渡AO 還須展示政治家才能
然而,從回歸前的政務官順利且成功過渡到特區官員,距離當行政長官,還需要跨過一個重大的鴻溝,就是在理解和執行一國兩制的大政方針方面,能夠獲得中央認可,並且能夠帶領公務員團隊認知和執行。什麼是「全面、準確和堅決執行一國兩制」,這裏不展開論述,但這是從政務官蛻變成政治家的必要條件,是維護國家和香港長治久安的必備條件。葉劉淑儀、曾俊華和林鄭月娥,需要認真考慮並向中央和市民交代,他們才是政治家,而非從英治遺留下來即使是成功過渡的政務官。
原文刊《明報》,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