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數據遭到質疑
研究中國經濟的外資機構,最大難題就是如何看待官方的經濟統計。有很多外銀不願採信大陸官方經濟成長數字,乃各自建構估計模型,自行發布的估計數值,往往與官方數字大相逕庭。
例如,上個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第一季GDP增速為六.九%,創六個季的新高,引發國際媒體議論。因為年初時,包括《經濟學人》在內的國際機構,都曾對二○一七年中國經濟表現提出警告。
有些外資機構利用「李克強指數」來檢驗大陸官方的經濟成長數據,但也遭遇各種質疑。一方面中國經濟結構已發生很大變化,再用銀行放款規模、用電量與鐵路貨運量這三個數據來估計,已略為過時,因為這些數據無法完整反映服務業的擴張與網路經濟的成長。何況,這些數據仍須倚賴大陸官方機構提供,只不過是由統計部門以外的管道收集與公布。
但最近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的一篇最新研究,可望撥雲見日。這份報告由美國聯準會專家克拉克、平可夫斯基以及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教授馬丁共同執筆。他們利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發布的全球夜間燈光數據,來重新估計過去十幾年中國實際經濟成長。
這個估計方法已經被不少國際機構採用,對氣候因素導致的估計誤差之修正方法,也愈來愈精細。但其基本原理很簡單,衛星記錄的夜間燈光資料是對經濟活動起伏最直接、最客觀的觀察。夜間燈光愈亮的地方,經濟發展程度愈高,夜間照明亮度成長幅度,可反映經濟景氣活絡情況。
中國官方低或估經濟的實際表現
他們的結論是:近年來中國官方低估了經濟的實際表現。研究顯示,在○八年全球金融危機前,中國GDP成長曾略低於官方數值;然後○八年的經濟實際放緩幅度還略小於官方統計。在○九年和一○年呈現出比官方統計更強勁的復甦;在一一年後又以比官方統計更高的成長速度穩定下來。從一四到一六年,夜間燈光顯示的成長速度都高於官方統計,政府公布數字的低估幅度還有擴大的趨勢。
他們認為主因是,開發中國家官方統計常低估服務業與網上交易活動,隨著兩者佔總體經濟的比重不斷上升,低估的誤差也會擴大。
原刊於《天下雜誌》,獲作者授權發表。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