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台灣總統蔡英文(亞新社)
面對2017年嚴峻的國內外情勢,我選用了一些民進黨蔡政府就任前所寫的評論。目的是希望國民黨與民進黨以及台灣人民,能共同捐棄惡鬥與內訌;合力奮鬥,自求多福;不能再做溫水中快被煮熟的青蛙。
(一)關於公共政策
(1)台灣之病、痛及希望
台灣之病,在冷漠與貪婪。
台灣之痛,在缺少共識與國際高標。
台灣之希望,「家和萬事興」。
(2)政府的挑戰
● 要在「有所不為」中,創造民間「大有所為」。
● 要在「減少干預」中,創造民間「全心投入」。
(3)「四不一沒有」
● 不做虛報佳音的天使。
● 不做財政赤字的聖誕老人。
● 不做「民粹」之下的順民。
● 不在全球進步列車中脫班。
● 沒有穩定的兩岸,就沒有安定的台灣。
(4)三個關鍵詞總統參選人要記住三個關鍵詞:開放、和平、幸福。任內做到一個,是C咖;二個是B咖;三個全做到就是偉大的A咖。最有可能的是一個都做不到。
(5)沒有和平,五大皆空
● 沒有開放,一切空轉。
沒有經濟,一切空談。
沒有教育,一切空白。
沒有文明,一切空洞。
● 沒有和平,一切落空。
(6)「四步」邁向「進步」
● 「進一步」來理性獻策。
● 「退一步」來相互折衷。
● 「讓一步」來取得共識。
● 「跨一步」來全力推動。
(7)不可低估「媒體誤國」的後果
● 把「壞」消息當成「好」新聞來熱賣。
● 把做壞事的「惡人」,當成「名人」。
● 把翻雲覆雨的「政客」當成「英雄」。
● 把信口開河的「發言」當成「專家」。
● 把違反原則的「小人」當成「功臣」。
● 把堅守原則的「君子」,當成「無能」。
(8)「對的」就是「對的」當「對」的決定宣布後,政府一碰到少數反對,或遲疑、或收回、或道歉,好像變成「做錯了事」。這種一再出現的場景,起初是展現了尊重民意的風度,以後則是損傷了決策的貫徹。
(9)「應當」比「贊成」重要對公共政策的「贊不贊成」不是決定性因素,「應不應當」推動更重要。「贊成」與否在反映當事人的偏好、直覺、情緒;「應當」與否則是靠識見、遠見與定見。
(10)艾森豪將軍評「軍火支出」「每一支造好的槍、每一艘下水的戰艦、每一枚發射的火箭,最後說來,都相當於對那些飢餓無糧者和寒冷無衣者的偷竊。窮兵黷武的世界,不僅只是消耗了錢財,也消耗了勞動者的汗水、科學家的才智,以及下一代的希望……,這絕不是我們應有的生活方式。」諾貝爾和平獎怎會沒有頒授給他?
(11)三個令我着迷的英文字Peace-maker 和平使者Peace treaty 和平條約Peace dividend 和平紅利
(二)關於企業經營
(12)在數位革命及物聯網的年代你的對手首先搶走你的市場和顧客,然後搶走你優秀的員工,最後搶走你的資產。
(13)「五個」非不可
● 企業非利潤不可
● 利潤非成長不可
● 成長非創新不可
● 創新非人才不可
● 人才非品格不可
(14)企業的根,人民的心企業的「根」隨着「商機」走,人民的「心」跟着「安定」留。決策天秤上,二者缺一不可。
(15)企業家要攀登兩座山前山是企業利潤,後山是社會責任;企業家不但要有賺錢的雄心與志氣,也得有捐錢的良心與豪氣。
(16)網路世界面對網路世界,英國《經濟學人》列舉十項管理者需要的本領:
●速度:事情發生得更快,官僚體制趕不上。
●人才:人要少、要好。
●開放:透明化使大家都受益。
●合作:團隊為基石。
●紀律:效率來自協定與標準程序。
●溝通良好:人民要知道多一些相關的事。
●內容管理:80%的資訊是不必要的。
●關注客戶:以客為尊。
●知識管理:分享自己所知。
●以身作則:說到做到,即知即行。
(17)成功企業的「五力」關聯圖
(三)關於個人自己
(18)一切靠「己」
● 盡一「己」之力
● 用一「己」之強
● 少一「己」之私
● 無一「己」之怨
(19)五個自我要求
第一:靠自己的專業,立足社會。
第二:靠自己的人品,受人信賴。
第三:靠終身學習,與時俱進。
第四:靠自己的愛心,參與公益。
第五:靠言行一致的示範,做好上面四項。
(20)做自己命運的主人自己的一切,就要靠自己:好好讀書、好好做事、好好做人。自己的前途,不需要政府插手。自己的命運,是靠自己的獨立思惟、本領、熱情、品格以及企圖心。
(21)「進步觀念」是什麼?
● 啟蒙的「種子」
● 理性的「鞭子」
● 學習的「階梯」
● 思考的「橋梁」
● 前進的「思索」
(22)跨越四道門檻
● 跨越科技門檻,進入人文領域,擁有人文心。
● 跨越本土門檻,登上世界舞台,擁有世界觀。
● 跨越兩岸門檻,走進中國大陸,擁有中華情。
● 跨越財富門檻,展開大量捐贈,擁有奉獻熱。
(23)台灣的「三天」
●「昨天」就看50 plus人的,用錢智慧與傳承的承擔。
●「今天」就看中年人的,事業雄心與創新。
●「明天」就看年輕人的,學習熱情與工作本領。
(24)「生與死」的新境界我們一起改寫「生與死」的定義:人生的起點,不是誕生;而是開始「奮鬥」的那一刻;人生的終點,不是死亡;而是拒絕「分享」的那一刻。
(25)自己書名的主張
●1962:經濟發展導論
●1972:人力經濟與教育支出研究
●1975:一個知識份子的感受與期望
●1977:天下哪有白吃的午餐
●1980:迷思中的沈思
●1980:共產世界去來
●1982:經濟人與社會人
●1982:以色列紀行
●1984:溫暖的心、冷靜的腦
●1986:做個高附加價值的現代人
●1988:對有權人說實話
●1990:追求活的尊嚴
●1991:經濟學的世界(上、下)
●1992:大格局
●1998:新台灣人之路
●2001:讀一流書、做一流人
●2003:反冷漠的知識人
●2004:八個觀念改善台灣
●2007:我們的V型選擇
●2009:閱讀救自己
●2012:寧靜革命不寧靜
●2015:開放台灣
●2016:星雲之道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論壇,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