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寶隆軍營大批舊營房棄置多時,變得殘舊破落。
港九新界曾經遍布不少軍事用地,上世紀70年代之後,有部分交回政府轉為民用。1997年有14處移交解放軍,其餘由特區政府處理。回歸已近20年,由政府擁有的舊軍事用地大多數已賣給發展商或計劃重建新樓,能獲保留活化的極為稀少。
屯門掃管笏有兩處較少人注意的軍營,一是掃管軍營,另一是下掃管軍營。前者有大幅土地批給英國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興建香港校舍,餘下地方暫以象徵式租金租予非牟利機構「國際十字路會」(Crossroads Foundation)使用,目前仍可見到不少戰後興建的包浩斯式房屋掩映在綠樹叢中。
寶隆軍營
掃管軍營位於青山公路近黃金海岸,建於1931年,原稱「大欖軍營」。1948年有啹喀兵(Gurkhas)被派來港服役,1957年馬來亞脫離英國獨立後,更有大批啹喀兵調派香港,大部分駐守新界,成為主要的防衛力量。其中皇家啹喀工程兵團駐守大欖軍營,他們把軍營改名為「寶隆」,以紀念在馬來亞帶領啹喀兵的英軍上校 Lancelot Perowne(1902-1982,後來晉升為少將)。
軍營佔地頗大,營房高低錯落。當中有一座與別不同的單層建築,是啹喀兵在1960年代初興建的印度教廟宇,前有庭園圍繞,外觀設計和裝飾富有異國情調。另外還有一座劇院,約1956年由軍部影音機構(SSVC)興建,上面覆蓋半圓頂軍營的鋅鐵,可容納150人,是駐軍觀賞電影和文娛表演的地方。劇院名為 Kesarbahadur Hall,紀念1945年戰死沙場的啹喀軍曹 Gurung Kesar Bahadur。

寶隆軍營於1994年關閉,交回港府使用。部分營房用作嶺南學院的臨時學生宿舍,亦曾給海關作為訓練學校。1978年通車的屯門公路將軍營劃分為南北兩部分,北部批予哈羅公學興建國際學校,2012年開學,其簇新的仿古典主義外貌與南部殘舊房屋形成強烈對比。
南部現租予國際十字路會,用以收集外界捐贈的物資,轉送給海內外各地有需要的人,同時售賣來自世界各地的手工產品,所得收益回饋生產者。上述的印度廟和劇院均在國際十字路會租用範圍,已被古諮會列為三級歷史建築。前者改作宴會場所(Common Room),名為「麗芬都」(Rivendell);後者已棄置不用,裏面如同垃圾崗,只見到一排排破爛座椅。其他營房大多長期空置,缺乏修葺,顯得斑駁破落。政府正打算收回這塊地,賣給發展商興建住宅,這些營房不久便會消失了。
哥頓軍營
距寶隆軍營不遠的下掃管軍營,已面目全非。該軍營位於新、舊咖啡灣之間的青山公路兩旁,1950年代興建,又稱哥頓軍營(Gordon Hard),紀念英國軍官哥頓少將(Charles George Gordon,1833-1885),他於1860年代赴華協助清軍鎮壓太平天國勢力,而獲 Chinese Gordon 的綽號。
此軍營先後用作步兵訓練營、戰務部軍艇基地,及英國皇家工程兵突擊先鋒小隊的訓練中心。關閉後,曾用作海關訓練學校、入境處訓練學校,和漁護署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管理站。近山邊土地在2005年興建了入境事務學院,2016年再有珠海學院在旁邊落成。向海一方在不久前還見到不少半圓頂的鐵皮屋和荒廢的游泳池,現已全部夷平,準備興建豪宅。
幸好該軍營還有一座建築留下,就是位於珠海學院旁邊的 Watervale House。這座房子約建於1933年,原是私人住宅,業主是商人 Octavius Arthur Smith,兩年後將屋售予馮銳。他是美國康奈爾大學農業科學博士,1931年擔任廣東省農林局長,在他指導下中國首間現代蔗糖生產工場在廣東落成,被譽為「中國現代糖業之父」。然而廣東政局遭逢巨變,1936年他被處決,大屋轉售予商人謝國柱。

駐港英軍建成哥頓軍營後,1959年購入 Watervale House 作為軍官會所。1980年代在後方加建兩層高樓房,用作餐廳和員工宿舍,直至1990年代軍營關閉才遷出。
Watervale House 的歷史比哥頓軍營還要長,現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逃過被拆卸的命運,成為哥頓軍營的僅存建築。今年發展局把它納入第五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供非牟利機構申請活化。他日大眾將有機會走入這座舊宅,一睹昔日軍官會所內貌。
現今從珠海學院新校園高處,可以俯瞰 Watervale House 未活化前的樣貌。該校有兩座塔樓,中間以平台和天橋連繫,學生坐在平台的斜坡草坪上,目前仍可眺望青山灣。但不久將來,對面出現一排別墅式樓宇,便會阻擋景觀。屆時附近寶隆軍營的營房相信也已拆卸,昔日英軍在新界西的防線將全面消失,知道屯門曾經出現兩座軍營的人亦會愈來愈少。
圖片: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