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為了台灣的長期發展,最迫切需要的是「換腦袋」及「借腦袋」(Pixabay)
(一)面對大陸經濟實力,腦袋非變不可
英國《金融時報》,根據 IMF 與 Consensus Economics 預測,列舉了2015–2020年間,十個國家對全球經濟成長貢獻度的排行榜。前三名的貢獻度為中國大陸,接近30%;印度近15%;美國10%。其餘七國包括了印尼、墨西哥、南韓、巴西、奈及利亞、英國及土耳其,都在3%以下。德、日、法等傳統大國均已被拋棄在十名以外。
我要對那些「抗中」的、「親美」的、「媚日」的政治人物建議,看到此一大陸經濟獨領風騷報導,為了台灣的長期發展,你們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換腦袋」及「借腦袋」。
(二)「換腦袋」
「改變」可以產生好與壞、成與敗、善與惡、是與非的二種結局。1978年鄧小平如果沒有換自己的腦袋,那裏會有它今天的經濟大國態勢?傅高義教授在他《鄧小平改變中國》大書中敘述鄧小平,很清楚地「換過」三次腦袋:1949年之前是一身是膽的「革命家」;1949年中共建國後成為三起三落的「改革家」;1978年後更是敢作敢為的「實踐家」。
台灣的政治領導人李登輝至少換過四次腦袋。
(1)在1998年接任總統前是「反對台獨,追求統一」;
(2)擔任總統任內的1996年,倡導「兩國論」,引發台海危機。;
(3)2000年任滿後,四處散發「媚日反中」言論。;
(4)2015年7月訪日時更說:「日本佔領時,自己是日本人。」、「不同意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釣魚台是日本的」。
如果國力與領導人腦力有關,那麼比一比鄧、李二位的腦袋,就可以猜測兩岸今天的處境及國際地位。
共產制度下的洗腦不可取;在民主社會中,唯有靠進步觀念及借別人一流腦袋來改換落伍的腦袋。
(三)「借」腦袋
此刻兩岸都面臨新的挑戰:台灣陷入「新平庸」;大陸追求「新常態」。陷入「新平庸」的台灣,在不確定的大氛圍中,政府不敢做大決定,產業不敢做大投資,民間不敢有大作為。所幸馬政府在兩岸關係上有建設性的貢獻,穩住了和平、安定、人心。
過去40年來,世界上用「借腦袋」的策略,最耀眼的例子應屬杜拜。不到30年時間,一個落後的沙漠漁港成功地轉型為全球度假、購物及金融中心,每人所得已超越35,000美元。杜拜政府憑想像力與執行力,訂定願景及藍圖,以開放策略吸引國際人才及資金,推動突破性與炫耀性的大計劃,產生了跳躍式成長,使杜拜獲得了「化不可能為可能」的「沙漠奇蹟」。
台灣也曾有過輝煌的紀錄:在經國先生主導經濟政策年代(1969–1987),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為9.0%,平均年出口成長率為26.0%,平均失業率為1.7%。那群廉能的官員如尹仲容、孫運璿、李國鼎,當年就是勇敢地「換」自己腦袋,走向開放;同時務實地引進外來人才,「借」他們的腦袋(如:張忠謀),參與投資與建設。
200年來的美國,更懂得用友善開放的移民政策,吸引全世界人才。想想如果美國沒有愛因斯坦、熊彼德、杜拉克、貝聿銘、馬友友……美國社會的面貌會變得多麼地蒼白!
一定使人驚訝的是,香港大學的校長(Peter Mathieson)是英國人,英格蘭銀行總裁(Mark Carney)居然是加拿大人,而且是擔任過加拿大中央銀行的總裁公開徵聘來的。《紐約時報》形容這是三百餘年來英國政府最破格的任命。台灣公部門的決策者及「人才」清一色是自家人—黃面孔、熟面孔、老面孔。三位總統候選人,請告訴選民:你們要用什麼方法來「換」那些僵硬、膽小、短視的腦袋?再如何來「借」世界一流的腦袋,加快地把台灣融入世界?
原刊於遠見華人精英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