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聖佛蘭士街是紀念第一位到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作者提供)
香港開埠初期,下環(今灣仔)屬較偏僻地區。當時政府在一幅山坡地開闢基督教和天主教墳場,給已逝的外籍人士下葬。到了1845年,因人口漸增,墳墓逐步遷往跑馬地,天主教會在墳場舊址興建房屋,租給貧窮教友居住,大都是由澳門來港工作的葡籍人士。他們將此區命名為「進教圍」(澳門望德堂附近在18世紀也有進教圍),英文為 St. Francis Yard,可說是香港第一條「教友村」。
進教圍今天已縮窄成一條小街,難以令人聯想成「圍」或 yard。它與皇后大道東之間有一條斜路連接,名為「聖佛蘭士街」。「聖佛蘭士」即「聖方濟各」,是16世紀第一位前往遠東傳教的耶穌會士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
當年住在灣仔的人多是貧苦大眾,賭博和賣淫業猖獗,許多女子墮入火坑,街上常有嬰兒被遺棄。1848年聖保祿女修會4名修女來港,在進教圍設立孤兒院「聖童之家」收養棄嬰,1853年遷往附近的海旁東(今蘭杜街和晏頓街之間)繼續服務。
又拆又建的聖堂
1845年天主教會已在進教圍建立聖堂,名為「聖方濟各堂」。1920年因教徒增加,師多敏主教致函港府要求在跑馬地撥地建堂。其後獲得批准,教區出售了聖方濟各堂的地段,籌得經費興建新堂,1925年落成,這就是今天屹立於樂活道的聖瑪加利大堂。
進教圍的聖方濟各堂拆卸後,對區內教友造成不便。當時灣仔嘉諾撒修院設有小堂,不願前往跑馬地的教友便到該處參與彌撒。其後教友要求重建教堂的呼聲日漸增高,有一名華人教友更斥資買地作為堂址。1940年恩理覺主教展開建堂募捐運動,受戰事影響,到1950年一座6層高的新堂終在星街落成,取名「煉靈堂」,7年後易名「聖母聖衣堂」。

當時教堂附設基立學校,該校已於1994年結束,教堂建築亦未能保留。教區將聖母聖衣堂的地段出售給發展商,並與其達成協議,在新的建築物內闢設聖堂。該址現已變成一幢42層高的住宅大廈,聖母聖衣堂設於二樓,2001年由胡振中樞機主教祝聖啟用。許多人走過這座豪宅的門口,都不知道樓上原來有教堂。
醫院和學校
意大利嘉諾撒仁愛女修會6名修女於1860年來港,最初立足中環堅道。1869年應天主教區要求在進教圍開展服務,翌年設立聖方濟各醫院和開辦中文學校,之後又為混血兒設立英文部。1920年代獲政府資助開辦幼稚園至初中,名為「聖方濟各學校」。戰後學校重開,名為「聖心初中學校」,只收女生,1953年改名「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
另一方面,1929年修會在舊山頂道興建嘉諾撒醫院,取代堅道的意大利修會醫院。戰時醫院被炸,戰後醫護人員轉到灣仔的聖方濟各醫院工作。1959年舊山頂道的嘉諾撒醫院重建完成,聖方濟各醫院正式結束歷史任務。
醫院空置後,修會改作失明兒童學校,名為「嘉諾撒盲女院」,1968年改名「嘉諾撒啟明學校」。1974年再在舊醫院房舍設立「嘉諾撒達言學校」,給聽障兒童就讀,由此可見修會對殘障兒童的關顧。
啟明學校於1987年結束,校舍給明愛開辦樂勤學校,2007年遷往天水圍,同年達言學校亦結束。嘉諾撒女修會在樂勤學校和達言學校舊址建立「嘉諾撒聖方濟各學校」,作為嘉諾撒聖方濟各書院的小學部,推行全日制。百多年來,修會先後在進教圍設立棄嬰院、醫院、婦女庇護所、老人院和學校等,惠及普羅大眾。
社區的發展
墳場全部遷出進教圍後,遮打看好這塊地方,1890年建立香港第一間發電廠,12月1日向中環部分地區供電。20多年後,港島電力需求不斷增加,超出了灣仔發電廠的負荷,港燈轉到當時位於城市邊緣的北角填海區興建新的發電廠,1919年啟用。灣仔舊發電廠則於1922年拆卸,興建民居。
因發電廠的關係,區內有日街、月街和星街,命名源自《三字經》中的「三光者,日月星」,比喻電力帶來光明,另外亦有光明街和電氣街。據上年紀的進教圍舊街坊說,昔日一班小朋友就在街上嬉戲,但今天四周高廈林立,行經的車輛比以前增多,街坊互相關照的日子亦一去不返了。

隨着中環商業區東移,位處鬧市一角的日、月、星街開始繁盛起來。2009年政府邀請公私營機構合作活化灣仔舊區,當中包括美化聖佛蘭士街至星街一帶的街景。殘舊的面貌現已消失,取而代之是新興的食肆和商店。如今該區再經歷一次改頭換面,昔日的事跡只能長留歷史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