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動是你的好朋友

如果不能跟波動性做朋友,就應減少組合中潛在波動性,否則投資只會得不償失。
封面圖片:股市波動性愈大,投資回報率愈高(Pixabay)
 
與生俱來的人性,讓我們對不確定的事物感到恐懼,也害怕失敗。當股市大幅波動時,若筆者勸慰大家不要擔心,這應該會是則笑話。然而,真正的長線投資者,即使面對股市大跌或一片混亂都不會害怕,是主流社會上投資風格比較另類的一群。或者這樣說,我們喜歡看見百貨公司大減價,可以平價買到心頭好;若是美國華爾街進行股票大減價,相信我們只會感到無比驚慌。
 
筆者認為,能以低價買入商品或各種投資產品,本來就是好事。然而,投資者卻不太理解這個道理,於是股價大跌時不太覺得高興,股價上升時又不懂得擔憂。
 

波動率愈低回報愈低

 
早有不少證據證明,市場波動性與投資獲利兩者存直接關係。美國Research Affiliates 資產管理做過研究,以美股市場3個時期來分析波動率變化與投資回報率的關係,結果顯示當美股波動率高於15%時,1900年、1946年及1966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為13.7%、15.6%及16.4%;相反,波動率低於15%,3個時期的回報率則跌至6%、7.1%及4.2%。
 
研究證明,股市波動性愈大,投資回報率愈高,原因是股市出現大幅波動,往往是因為市場泡沫、股價暴跌等出人意表的經濟負面狀況,以致人心惶惶,感到害怕的投資者會急忙以低價賣出手上股票,此時真正的長線投資者便會在這段波動時期,把握機會轉移投資偏好,利用低價的「股票換馬」(Stock Switching)策略對抗市場。
 
以上道理非常簡單,正確的投資策略應該是「低買高沽」,所以跌市時不應過於害怕,反而是隨機應變地轉換更加合適的投資產品。筆者亦明白,於市場無風無浪時賣出股票,又於市場大風大浪時買入股票,兩者都是困難動作,但事實擺在眼前,只要你敢這樣承擔風險,市場一定會給予獎勵,這亦是風險溢價(Risk Premium)的奧妙之處。
 

先明白個人風險胃納

 
投資者明白了自己對波動性的反應後,也有助掌握資產分配(Asset Allocation)。傳統的理論,認為資產分配和風險胃納有關,其中的要素包括年齡等,於是,得出的結論通常都是年紀愈大,組合所持的股票資產應該愈少;不過,筆者認為,要了解自己的風險胃納,可以簡單問問自己以下的問題:以自己顯示手持的股票來說,假設某段時候大跌50%,自己的反應會是買更多,還是會低位減持呢?筆者認為,如果答案是低位減持,就證明投資者不能承受股票本身潛在的波動性,最好就減低組合中的股票份額。換句話說,如果不能跟波動性做朋友,就應減少組合中潛在波動性,否則投資只會得不償失。
 
原刊於 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