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近年來,在金融領域,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橫行起來,猶如「華爾街」突然闖入了中國的經濟領域。(Pixabay)
「資本運作」無疑是近年來中國經濟領域愈來愈顯眼的概念,也是愈來愈盛的主體經濟活動。無論是「金融改革」「互聯網經濟」「雙創」,還是其它很多種種經濟活動,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從事着「資本運作」。
應當指出的是,中國需要大力發展金融產業。經濟生活的巨大轉型,要求中國發展出強大的金融領域,而這是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建設所欠缺的。沒有人會質疑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性,但問題在於如何發展。健康的金融發展無疑有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制度的提升,但病態的發展則會拖累經濟,使得經濟發展走上錯誤的方向。金融產業的發展既是一個經濟發展總體方向性問題,也是一個政策判斷問題,即對金融產業和其他經濟領域關系的判斷問題。這就需要清醒認識到今天中國金融產業的狀況,看看現在的發展方式已經導致了什麼樣的結果,而如果不加以糾正,以後又會朝什麼樣的方向發展。
首先,各種經濟資源快速有效地從實體經濟流向金融業。無論是國有還是民間資本,都在熱衷於搞「資本運作」,正在促成中國經濟「脫實向虛」。這與原來的目標背道而馳。從本意來看,發展金融業是為了有效地為實體經濟融資,促進實體經濟的發展。但結果剛好相反。道理很簡單。中國的金融業仍然處於低度發展階段,有巨大的發展空間。同時,金融業盡管風險巨大,卻是今天中國可以謀取暴利的領域。為了謀取「暴利」,各行各業的資本蜂擁而至。
其次,金融業快速有效地吞並實體經濟。在市場經濟領域,「大魚吃小魚」是通常現像。通俗地說,就是錢說了算,錢愈多,權力和能量就愈大。西方資本主義早期發展也有這樣的歷史,但後來逐漸規制化。強大的實體經濟、法治和規制等因素,使得實體經濟有能力抵御資本運作。今天的西方也有通過「資本運作」來重組企業,把那些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頻臨倒閉的企業合並重組,重新有效運作起來。但在中國,情況並非這樣,甚至剛好相反。「資本運作」的首要目標,就是資本拼命收購優質企業。這些年來,一些巨大的金融保險機構,通過各種正當或者不正當的手段,來強行入股或者收購優質企業的新聞,一直充斥着中國的媒體界。中國的實體經濟很難抵御「資本運作」而被資本所吞並。
其三,也更為嚴峻的是,整個國家經濟領域呈現「投機化」現像。自改革開放以來,數代企業家從事的都是實業。但今天實業精神已經不再,往往被視為「不合時宜」。因此,整個經濟「投機化」,資本個體更是「投機化」。今天的中國,尤其是年輕人,沒有多少人會想踏踏實實地去創業,而是拼命施展他們所具有的、前面幾代企業家所沒有的「投機精神」來發財致富。因此,「騙局」橫行在各個經濟領域。有人形像地說,所謂的「分享經濟」已經演變成為「欺騙經濟」。盡管說得過頭,但也反映了部分事實。
為什麼在短短的幾年時間裏,能夠造成這樣的大趨勢?
政府重金融輕實業
第一,這個領域的國家政策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近年來,在金融領域,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橫行起來,猶如「華爾街」突然闖入了中國的經濟領域。這裏有歷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1980年代改革開放時,剛好是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學(主要是英美國家)開始流行之時,受新自由主義影響的這代人,已經走上各級領導崗位。在1980年代,中國的金融領域是不開放的。到1990年代,中國經濟體全面開放,但金融領域管制非常嚴厲。這可以從當時朱镕基總理大力整頓浙江的「非法」金融活動看出,政府整頓金融秩序的努力甚至過了頭。胡錦濤、溫家寶的時候也延續這一政策,盡管有了松動。浙江「吳英案件」足以說明政府的意向。但這些年來,政策形勢發生了激進的變化。盡管從理論上說是要有序推進金融市場建設,但在實踐層面,金融領域呈現出無政府狀態,出現「有開放而無規制」的現像,造成了今天的局面。
政策層面也可能涉及對國家經濟發展階段的誤判。如果政府為了發展金融業而對其抱「先行先試」的態度,還不算那麼糟糕,因為政府對這些後果是有意識的。但如果政府已經把經濟發展的重心置於金融業而輕視實體經濟,從長遠看,結果會是災難性的。
第二,政府的政策也得到了學術界和政策研究界的高度認同和論證,具有了理論上的合法性。在學術界,新自由主義經濟學至少在金融領域已經具有了意識形態的合法性。學界和政策界在資本的大力支持下,大力鼓吹金融自由化。從海外回來的各種人才很多不僅鼓吹金融自由化,本身也設立了不少「資本運作」企業和公司。在實踐層面,他們不斷和各級領導層接觸和鼓吹,導致了資本和權力結合的狀況。在這種情況下,似乎沒有其他力量可以抵擋這一趨勢。
第三,國家缺乏經濟增長的來源和動力。這些年盡管出台了諸多推進經濟增長的政策,但因為政策本身或因為既得利益的阻礙,很多政策很難推行下去,經濟增長乏力,下行速度超越預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資本運作」成了有效的手段,因為「資本運作」往往在體制外產生,不受或者少受既得利益的阻礙。而且,通過「資本運作」的經濟活動來得快,能有效促成經濟增長。無論在政策層面還是民間層面,通過「資本運作」似乎成了「發財」的最重要手段。
第四,資本缺少有效的投資空間而轉向金融。舊的投資領域趨於飽滿,產業升級緩慢,整個社會又缺失投資未來技術的精神和動力,因此,金融投機成為新的投資領域。
第五,企業家的代際變化。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企業家大都從事實體經濟。但現在出現代際變化,新一代企業家所接受的教育、企業家精神和投資偏好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很容易看到,一般所說的「富二代」大都在玩金融經濟或者互聯網經濟。各種形式的互聯網金融、網絡經濟(如「網紅」)等都是他們「創意」的產物。
第六,大部分中國老百姓還沒有經受商業社會的洗禮,缺少一般的金融常識,同時又懷着盡快發財的夢想,很難抵擋得住資本的鼓動和誘惑,自覺或者不自覺的加入「金融投機」的浪潮。這些年下來,無論是股票市場還是今天的各種「資本運作」活動,犧牲的都是老百姓的利益,而非從事「資本運作」那些人的利益。盡管金融醜聞一個接着一個,很多人仍然樂此不疲,加入「自願」被欺騙的隊伍。
經濟大災難就在後頭
如果「資本運作」方式不能加以有效規制,對國民經濟會產生怎樣的長遠影響呢?簡單地說,一場經濟大災難就在後頭。
金融經濟對中國無疑非常重要,為國家可持續經濟發展所需要,尤其像中國那樣大的經濟體。內部經濟活動的擴張和發展,需要大量的金融支持,因為金融是國家經濟的血液。同時金融經濟也是外部競爭的需要。英美國家金融資本主義發達,金融經濟是他們主導世界經濟的最為重要的經濟手段之一。這一點已經為中國的各方所意識到。從這個角度來說,沒有強大的金融經濟,中國很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
不過,中國如果要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實體經濟發展仍然是關鍵。中國現在人均國民所得8000美元左右,而西方發達國家在4萬美元以上。即使要達到今天台灣2萬3000美元左右的水平,也有很長的路要走。現在所強調的經濟活動,無論是金融經濟、量化寬松、互聯網經濟,房地產經濟,大都是「吹氣球式經濟」泡沫經濟。從8000美元到2萬多美元,這個距離不是搞泡沫能夠搞出來的。並且,在「脫實向虛」的情況下,一旦泡沫破滅,勢必導致整個國民經濟的大倒退。
也同樣重要的是,中國會面臨愈來愈嚴峻的國際壓力。華爾街推動的全球化在為西方國家創造巨額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西方國家的嚴重社會問題,是西方愈來愈盛的民粹主義的其中一大根源,很明顯地反映在英國脫歐、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歐洲右派崛起等等政治現像上。現在,美國開始通過再工業化和再實體化等手段,來糾正經濟體所出現的問題。盡管美國經濟這些年出現了嚴重問題,但無論從其所擁有的資源、技術、法治等等條件來看,都仍然具有很大的實力。中國現在的形勢,實體經濟大都處於低附加值水平,盈利水平很低,而且出現了上面所說的「脫實向虛」的大趨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美國等國經濟「再實體化」,對中國實體經濟的衝擊可想而知。
如果國民經濟產生重大危機,社會危機也變得不可避免。中國今天的中產階級成長緩慢,甚至趨於變小。金融經濟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特點,在法治保障不足的情況下,一旦資本擁有者感到些許不安全感,金融經濟就很容易把中國的財富變成貨幣,再通過資本外流,演變成為外國的財富。這個趨勢已經相當明顯。
持有一般經濟常識的人不難看到和理解這裏所說的種種現像和問題。但很遺憾的是,簡單的經濟常識在今天的中國變得愈來愈難。在很大程度上,中國的經濟領域已經進入了一種可以稱之為「集體無意識」的新狀態,正如2008年之後的美國經濟領域一樣。既得利益,無論舊的還是新生的,都聚焦於能夠賺錢、賺快錢,反正社會上所發生的一切與自己無關。這種情況不改變,中國最終也會演變成一個讓人們驚訝不已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