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27:3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從山頂警署認識早期設施

第一代山頂警署於1869年在爐峰峽建成,又名「六號差館」。但17年後便不足應用,改在歌賦山興建較大的警署代替,直至今天,為香港現存使用中最古老的警署,亦是全港地勢最高的警署。
封面圖片:山頂警署是香港現存使用中最古老的警署(作者提供)
 
1860年修築通往山頂的道路(現稱舊山頂道)和1888年山頂纜車通車後,富有的洋人包括香港總督紛紛在山頂興築別墅,另外亦有酒店出現,儼如一個洋人社區。隨着人口漸增,警署、醫院和學校相繼在山頂建成,初期主要的服務對象也是歐裔社群。
 

警署和消防局

 
第一代山頂警署於1869年在爐峰峽建成,又名「六號差館」。但17年後便不足應用,改在歌賦山(今山頂道92號)興建較大的警署代替,直至今天,為香港現存使用中最古老的警署,亦是全港地勢最高的警署。
 
今年山頂警署踏入130周年,警務處選了5天開放給公眾參觀。警署共有4幢單層建築,主樓(有客廳、睡房和辦公室)、僕人房及廚房歷史最久,營房(吧叻)和舊囚室建於1920年代,因有不少改建,僅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主樓不作居住用途後,曾用作辦公室,現今闢為展覽場所,擺放許多展板和舊物,介紹警隊和山頂今昔。指揮官辦公室保留了英治時代的擺設,旁為俗稱「臭格」的羈留室。在真實的警署環境參觀,比起到灣仔峽的警隊博物館更為有趣。
 
山頂警署有兩個「鎮館之寶」,一是鑄造於1760至1820年的古炮。它可發射9磅重的炮彈,用以通知山下的人有郵政船隻抵港。當不用這種古老的通傳方法後,大炮棄置於山頂一座英軍建築(Batty’s Belvedere)旁,直至1960年拆屋時才被發現,移放於警署內。另一寶是巨大的山頂模型,1953年由警員合力製造,呈現山頂地貌和道路,包括山頂警署所在位置,有助昔日警員在山頂巡邏和執行職務。
 
早年的警務處兼負救火工作,後來成立滅火隊(Fire Brigade),當有火警時,便推車前往火場,車內置有喉管可接駁街喉。山頂警署的救火隊曾於1937年被徵召到鴨脷洲撲滅大火,可見其救火能力之高。1941年滅火隊始脫離警隊自成一個部門,1961年改稱消防事務處(Fire Services)。
 
1915年在歌賦山里有一間專為歐籍兒童而設的山頂學校,戰後因不足以容納山頂區的學童,1953年在不遠處的賓吉道另建新校舍。舊校於1967年改作山頂消防局,一直運作至今,已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
 
山頂消防局所在的建築歷史可追溯至1915年(作者提供)
山頂消防局所在的建築歷史可追溯至1915年(作者提供)
 

山上的醫院

 
1894年上環太平山區爆發鼠疫之後,更多洋人遷往半山和山頂居住。1897年港府為慶祝女王登基60周年,在白加道興建域多利醫院(Victoria Jubilee Hospital),由港督羅便臣奠基。主樓於1903年落成,初期專門接收婦女和兒童病人,1921年加建新翼作產科用途。主樓和醫護人員宿舍已於戰後的1947年拆卸,只留下奠基石和產科大樓,後者改為高級公務員宿舍,名「維多利亞大廈」(Victoria Flats),屬三級歷史建築。
 
山頂加列山道還有一間私營的非牟利醫院,是牛奶公司創辦人之一沙普(Granville Sharp)在臨終前立下遺囑創立的,1907年啟用,以亡妻 Matilda 的名字為醫院命名,中文名稱是「明德醫院」。
 
該院以信託基金運作,經費來自沙普的遺產,初期免費為外籍人士治病。二戰爆發,改為軍方醫院。當時醫院主席為香港上海滙豐銀行總司理祁禮賓爵士(Sir Vandeleur M. Grayburn),香港淪陷後,他因偷運金錢、食物和藥物到赤柱拘留營而被關進赤柱監獄,1943年受折磨病逝獄中。
 
明德醫院戰後修復,曾被英軍短暫徵用。1951年與隔鄰的戰爭紀念護理院(War Memorial Nursing Home)合併,重新對外開放,給所有國籍人士使用,並開始收費。到了1970年代,沙普的遺產所剩無幾,護士長 Joyce Smith 修女建議舉行抬轎比賽(早年的病人乘轎子和人力車到醫院求診),既可籌款作慈善用途,亦可為醫院宣傳,結果在1975年有了第一屆比賽,現在每年在10月舉行。
 
明德醫院每年10月都舉行抬轎比賽籌款(作者提供)
明德醫院每年10月都舉行抬轎比賽籌款(作者提供)
 
明德醫院現存的舊建築有主樓(1906年)、嘉威大廈(Granville House,1920-1929年)、舊華裔護士宿舍(1951年)和舊產科大樓(1952年),分別被評為二級和三級歷史建築。
 

山頂區保留條例

 
早期殖民地政府實施華洋分隔居住,1888年山頂纜車通車,同年港督德輔頒布《歐人住宅區保護條例》,規定堅道一帶只准興建洋房。但富有華人要與洋人看齊,逐步在半山興建西式住宅。1904年立法局再通過《山頂區保留條例》,將山頂列為歐洲人住宅區,意圖限制華人再往上遷。
 
但20世紀初的華人(包括歐亞混血兒)已今非昔比,經濟實力與日俱增,難以阻止他們突破華洋種族分界線。1906年何東在加列山道購入 The Chalet 和 Dunford 大宅,1927年更在山頂道購地興建何東花園(又名曉覺園)。有關條例終在戰後的1946年被廢除。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