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隨人口老化加上經濟放緩,香港年輕一代儲錢追不上年長一代食老本多(Pixabay)
《你每月儲幾多?四幅圖解構為何近半港人入不敷出》、《一半港人屬月光族晚年難安》,震驚700萬人的不是標題黨,嚇鬼的是立法會秘書處資訊服務部轄下的資料研究組。上星期秘書處發表的研究簡報「香港家庭面對的財務挑戰」,聲稱研究有四大觀察所得:(一)基層家庭處於負儲蓄狀態;(二)儲蓄被隱性住戶開支蠶食;(三)需要巨額退休儲蓄;(四)家庭債務上升。
老老實實,這份簡報錯得令人啼笑皆非。老老實實,這份簡報卻又是一份不錯的經濟學反面教材。
首先,何謂基層家庭?不管資產多少,簡報所指的是低收入住戶。何謂收入?經濟學大師費沙上世紀的名句「收入是一連串事件」(Income is a series of events),張五常有這樣的闡釋:「果樹會結果,農地有收成,結果與收成都是收入。然而,這收入可不是在果熟或稻熟時才得到的。果樹或農作物每天都在變,不停地變,而每一小變都是收入(或負收入),所以收入是一連串的事件了。」
大師看收入與統計看數字是兩回事,統計看數字與秘書處亂看數字又是另一回事。
所謂「負儲蓄狀態」,原來是先從「住戶收入範圍的中位值」減去一個統計概念上不可類比的「住戶平均開支」(「中位值」與「平均」是兩個概念,誇張點說就像是把你的收入減去我的開支),再減去有點作大的強積金供款和薪俸稅(真基層不但無需供強積金,亦不用交薪俸稅)。
儲錢追不上食老本?
但真正令人震驚的,是之後再減去一個對基層住戶有多大作多大的隱性開支,當中包括每月4,500元向父母或已退休的家庭成員提供生活費,和1,910元只有子女在修讀全日制學前至大學課程的家庭才須負擔的額外教育開支。
前者,一方面迫使基層年輕人跟有錢人給一樣那麼多家用,另方面漠視低收入住戶當中其實不少是收緊家用的退休人士;後者,樣本有別不可類比的統計錯誤一犯再犯,先減「住戶平均開支」再減只有適齡入學子女家庭才要負擔的「額外教育開支」。
退一萬步,就當數據如簡報所說「儲蓄與住戶收入的正比關係」,理論上有多震驚呢?費沙的收入概念,影響戰後兩套關於收入與儲蓄的諾貝爾獎級經濟理論。
其一為佛利民的「恆常收入假說」(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以三更窮五更富的人三更舉債五更儲錢解釋類似簡報發現的統計錯覺。
其二是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說」(life-cycle hypothesis),以工作退休的生命周期解釋儲蓄及債務亦有其生命周期。隨人口老化加上經濟放緩,香港年輕一代儲錢追不上年長一代食老本多,整體儲蓄率下降其實不用「巧京京」(好驚驚)。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