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合理投資回報率

短期的投資回報不容易預測,但如果是長遠投資回報,則可從現有的資訊找出端倪。
封面圖片:投資回報難以計算(Pixabay)
 
短期的投資回報不容易預測,但如果是長遠投資回報,則可從現有的資訊找出端倪。全球最大規模被動型基金領航(Vanguard)創辦人約翰‧柏格(John Bogle)和 Michael Nolan Jr. 去年發表文章,以簡單和直觀的投資模型分析未來10年美國債市及股市的合理預期回報率。
 

兩模型計出回報率

 
以債券為例,根據一個簡單計算方程式模型:未來回報(Future returns)=到期收益率(Current yield to maturity)。當時10年期美債收益率是2.4%,在四捨五入後決定給予3%,當然這數字是個寬鬆的預測,若債券收益增加,便要重新調整。
 
股市回報率方面,計算模型亦很精簡,即是建基於最常見的股息折現模型(Dividend Discount Model),再稍為微調一下,從已得出來的計算方程式是:股市回報=股息收益率(Dividend Yield)+盈利增長(Earnings Growth)+/-市盈率的變化(Change in P/E ratio)。
 
他們建構了幾個情景作參考:一、當時美股收益率為2%,如果用歷史平均的盈利增長為4.7%,兩者加起來稍低於7%;二、如果PE下跌至歷史的平均水平17.8,估計美股年均回報率便是為6%;三、若PE低於12的話,股市年均回報率將跌至近乎0%;四、若PE高於25,回報則增至9%。當然,這些情景都還未扣除通脹,實際的回報就更低了;而且,很多人對未來企業盈利增長,能否保持歷史水平都存疑,因此,要達到以上的回報水平,不確定性就更大。

 

「企業」「猜測」成關鍵

 
投資者可能覺得以上計算模型太過簡單化,或多或少質疑其預測的準確性。然而,John Bogle在建立模型時卻是參考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經濟概念,例如他認為分析股票回報率主要來自兩個要素:一、企業,指企業實質的經營收益,可直接反映業務本身是成長抑或萎縮;二、猜測,指投資者猜測市場的心理變化。
 
John Bogle 把這兩大要素變身成為模型的重要框架,「企業」即股息收益率和盈利增長,透過分析業績預測出未來股價的盈虧;「猜測」則是 PE 的不確定性變化,這猶如投資者變幻莫測的心理因素,都是難以有效地預測,但同時又容易產生波動。
 
原刊於《iMoney》,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黃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