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51:53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位處新界一角的厦村鄧氏建築群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散居多處鄉村,包括錦田、屏山、厦村、龍躍頭、大埔頭和萊洞等,大部分建有鄧氏宗祠。
封面圖片:厦村市內的關帝廟,兩旁築有圓拱門。
 
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鄧氏,散居多處鄉村,包括錦田、屏山、厦村、龍躍頭、大埔頭和萊洞等,大部分建有鄧氏宗祠。其中厦村的鄧氏宗祠又名「友恭堂」,取「兄友弟恭」之意,紀念兩位在厦村開基的堂兄弟。此宗祠在2008年與鄰近的客室和學校一併列為法定古蹟,開始受到外界注意。
 
明洪武年間,錦田九世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堂兄弟遷居厦村,分別在東頭里(今東頭村)和西頭里(今祥降圍)開基立業。後人在兩村之間(今巷尾村後山坡)興建鄧氏宗祠,供奉二祖。其後子孫繁衍,分遷至錫降圍、錫降村、羅屋村、巷尾村、新圍及新屋村,形成一個龐大的鄉。
 

曾興旺的墟市

 
厦村昔日瀕臨海邊,是后海灣與青山灣之間的航道。乾隆年間(約1760年代)鄧族在此建立墟市,稱為「厦村市」(規模比墟為小),設有碼頭,吸引附近村民和華南沿岸的商人到來買賣貨物,繁盛一時。
 
到了20世紀初,元朗新墟出現,加上天水圍建了堤壆,河床淤塞,厦村市走向衰落。
 
舊日墟市入口現仍見「厦村市」牌匾,墟內有三條街巷,呈T字形,分別連接東、西、北三座門樓。街巷兩旁保留了一些兩層高的舊屋,在三街交滙處有一座關帝廟,可見懸掛了咸豐戊午年(1858年)同益店贈送的「乾坤正氣」木匾,及民國三年(1914年)重修時善信送來的「帝德廣運」木匾。過去人們遇有爭執,便入廟尋求關帝仲裁,在神靈面前發誓。墟市沒落後,關帝廟亦被人遺忘了。
 

祠堂與風水

 
每有祠堂拆卸重建,都與風水有關,厦村的友恭堂也不例外。18世紀有族人鄧作泰從江西學習堪輿歸來,認為厦村市旁之地來龍奇偉,局勢開朗,水口緊密,稱之為「烏鴉落平陽」,在此建祠子孫定必繁衍,一座三進式的祠堂便在現址建立起來。
 
鄧氏宗祠現存最珍貴的文物是乾隆十六年(1751年)立的「鼎建贄惠二公祠配享碑」,除了載述鄧族歷史外,還提及鄧氏宗祠於乾隆己巳年(1749年)上樑立基,庚午年(1750年)竣工,辛未年(1751年)奉主陞座。又說明「屋宇木石工料共費銀二千九百餘兩」,但祖堂遺積無幾,因此要求厦村兩房族人,若奉祖先木主入祠配享,每主捐銀二十兩。
 
2009年鄧氏宗祠展開一次大規模的重修工程,為此要「請祖出火」。我專程前往參觀,見族長和父老們恭敬地捧着眾神和祖先神位步出祠堂,移駕到外面臨時搭建的香火堂,讓工作人員維修祠堂。工程完成後,在2012年1月9日舉行「奉祖歸火」典禮,我亦到場觀看。族人從香火堂恭請祖先和眾神進入祠堂,然後拉下祀廳神龕前面一幅紅布,重現逾百座已翻新的祖先神主牌。
 
神龕正中央供奉厦村開基祖鄧洪贄和鄧洪惠,另外還有「二世祖妣宋宗姬皇姑趙氏神主」,顯示厦村鄧族與錦田鄧族同出一脈,以鄧元亮為錦田一世祖,尊稱鄧元亮的媳婦趙氏為皇姑(宋高宗女兒、宋光宗姑媽)。
 
早年祠堂前面廣場對開是海面,鄧作泰擔心難以聚財,建議在廣場與海面接壤處建造一道又高又闊的照壁。他叮囑族人每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前夕,將照壁降低一個磚位的高度。如此不斷,直至前方有自然屏障為止。據說自1964年的太平清醮起,鄧族不再將照壁降低了,成為現今所見的高度。
2012年鄧氏宗祠重修完成,族人舉行「奉祖歸火」典禮。
2012年鄧氏宗祠重修完成,族人舉行「奉祖歸火」典禮。

禮賓樓和友恭學校

 
祠堂左側有一列建於1920年代的建築物,包括醮務會辦事處,更練隊辦事處,以及供客人留宿的客房和客廳(現稱禮賓樓)。後面是花園是友恭學校,也屬同年代建築。該校最初是一座三開間的私塾,戰後人口急升,獲政府資助在旁加建校舍,發展成一間完整的小學,吸引附近村落的孩童入讀。高峰年代,連祠堂也用作課室,客房作為教師宿舍。客廳的神位寫上「九天開化文昌帝君」,兩旁為「文光射斗,武曲流輝」,橫披「文武雙全」,可見當年辦學願望。
 
原有校舍後來無法容納太多學生,1964年在新生村(原名西山村)另建新校舍。但時移世易,到了1996年卻因收生不足而停辦。
 
在祠堂後方的舊校舍曾用作幼稚園,1980年代起空置,屋前遊廊頂部塌了下來。經古蹟辦修復和重建遊廊,現今一半校舍用作友恭學校校友會會址,另一半展示舊照片,讓人留住舊日回憶。
 
友恭學校由兩幢校舍相連,復修後煥然一新。
友恭學校由兩幢校舍相連,復修後煥然一新。

東、西頭廟

 
鄧氏宗祠附近有兩間主廟,分別是東頭村的楊侯宮和新圍(又稱新慶圍)的楊侯古廟,俗稱「東頭廟」和「西頭廟」,兩者都以楊侯為主神,另外錫降圍的神廳也供奉楊侯。究竟楊侯是什麼神,歷史未有記載,20世紀初,前清遺老陳伯陶認為他是宋末忠臣楊亮節,自此許多擁有楊侯廟或侯王廟的人,都跟從陳伯陶的說法。
 
東頭廟相傳有200多年歷史,由東頭三村(東頭村、羅屋村和巷尾村)合建,位於獅頭山前端,風水上稱為「獅子戲球」,「球」指楊侯宮。廟旁的建築物供奉清朝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他們曾先後上書朝廷,要求解除遷界令,故備受村民崇敬。該廟在1988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厦村另外兩間楊侯廟則沒有評級。
 
新圍現存有三座書室,分別是士宏書室、友善書室和榮光書室,可見昔日村民對教育的重視。前者建於1910年代,保存較佳,獲評為三級歷史建築。東頭村也有一幢三級歷史建築,是1930年代興建的芳春學校,同樣早已停辦。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