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清樂鄧公祠(作者提供)
政府自1993年設立屏山文物徑和1999年設立龍躍頭文物徑後,再未見有第三條新界文物徑出現。事實上許多鄉村仍保留了豐富的歷史建築,大有條件串連成一道文物徑,讓市民體會新界的傳統面貌和宗族生活,錦田的鄧氏鄉村便是最佳例子。
2002年古蹟辦為配合旅發局的活動,曾編印一本「錦田古蹟遊覽圖」,介紹19處古蹟文物。活動結束後,這本小冊子便告消失,當局沒有將有關景點闢為文物徑,相信是因為錦田鄧族不支持這項計劃,村中有多座歷史建築也不開放。
錦田鄧族源流
鄧族是最早來港定居的新界大族,歷史悠久。宋朝初年,鄧漢黻由江西吉水遷居廣東,是為廣東鄧族一世祖。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四世祖鄧符(字符協)考取進士,授廣東陽春縣令,赴任途中經過桂角山下的岑田村(今錦田),見山清水秀,便定居下來,築南圍(遺址在現今錦田市附近)和北圍(遺址在現今水尾村附近)。後人再建吉慶圍、泰康圍和永隆圍,自此開枝散葉。
鄧族繁衍至七世祖,分五大房,長子鄧元禎居屏山,次子鄧元亮居錦田,其他三房留在東莞。鄧元亮被視為錦田一世祖,據鄧氏族譜記載,鄧元亮的兒子娶了皇姑,這一房有皇族血脈。
南宋初年,宋高宗為避金兵進犯而南遷,家人流散。時任江西贛州縣令的鄧元亮起兵勤王,於路上收留了年僅八歲的宋高宗女兒趙氏。她沒有透露身世,長大後嫁給鄧元亮之子惟汲(字自明),誕下林、杞、槐、梓四男。鄧惟汲逝世後,光宗即位,趙氏命長子持信物上朝告之身份。光宗查明後,稱趙氏為皇姑,追贈惟汲為「稅院郡馬」。現今新界不少鄧氏宗祠的門前,都可見到寫上「稅院家聲」的對聯。
眾多祠堂和書室
廣東十五世祖(錦田九世祖)鄧洪儀有欽、鎮、銳、鋗四子,水尾村的鎮銳鋗鄧公祠是紀念鎮、銳、鋗三人。長子鄧欽有廣舍(又名清樂)、廣海、廣瑜三子,後人在水尾村和水頭村興建清樂鄧公祠和廣瑜鄧公祠紀念兩位祖先。幾年前,古蹟辦取得廣瑜祖後人同意,將其祠堂列為法定古蹟,開放參觀。相反,清樂鄧公祠和鎮銳鋗鄧公祠則長年關上鐵閘。

鎮銳鋗鄧公祠由泰康圍村民鄧文蔚(號泉菴,錦田十七世祖)倡議興建,他於順治十四年(1657年)中舉,復界後在元朗重建墟市(今舊墟),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中進士,授浙江龍游縣知縣(縣尹)。到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後人在泰康圍對面興建祖祠祀奉他,名為「龍游尹泉菴鄧公祠」,與清樂鄧公祠和鎮銳鋗鄧公祠同是三進建築,在香港屬最大規模的祠堂。
水頭村有一條石橋,記載了一個孝子故事。此橋由錦田十九世祖鄧俊元於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出資興建,以方便居住泰康圍的母親渡河探望孫兒,因此稱為「便母橋」。
便母橋旁有周王二公書院,正廳供奉廣東巡撫王來任和兩廣總督周有德的靈位。他們曾先後上書朝廷,說服皇帝在康熙八年(1669年)復界,讓沿海民眾回鄉復業,解除遷界之苦。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鄧族建了這間書院,同年開始每十年舉行一次酬恩建醮,超度亡魂。
遷海令對沿海居民為害甚大,許多房屋廢置倒塌,農田變成荒土。水尾村有一棵古榕樹,氣根橫生,根幹交錯,當中夾纏磚牆和麻石門框,據說這是當年遷界時被遺棄的一間房屋。

鄧族重視文教,除了周王二公書院,水頭村還有多處地方作育文武英才,包括二帝書院、泝流園、力榮堂、長春園和鄧虞階書室等。二帝書院建於道光二十年(1840年),已成法定古蹟。力榮堂和長春園是一級歷史建築,也歡迎市民入內參觀,但其他書院則不開放。
鄉村神靈
水頭村和水尾村各有一所廟宇,分別供奉洪聖和天后,兩者都是水神。昔日錦田水道縱橫,經常泛濫,村民敬拜水神希望農作物不被水淹,同時保佑出入平安。相傳洪聖宮始建於明成化年間,天后宮創建於康熙年間。前者較受村民重視,被稱為「大廟」,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慶祝洪聖誕,在廟前搭建臨時舞台,邀請歌星藝員獻唱,並有抽花炮活動,十分熱鬧。
水頭村和水尾村在正月十九日有「扒船」風俗,由洪聖宮和天后宮出發,向村民收集「不潔之物」,然後連同紙船一起火化。不過參與的村民不多,風俗正瀕臨消失。

鄧族在錦田市建了一座友鄰堂,供奉保鄉衛族的英雄,包括1899年為抗英而犧牲的烈士。當年新界村民抗英失敗,輔政司駱克下令拆走吉慶圍和泰康圍各一對連環鐵門作為戰利品,其後運返愛爾蘭。直到1924年,錦田鄧伯裘和鄧煒堂等人向港督司徒拔要求歸還。為了緩和省港大罷工華人的不滿情緒,英國答應送回,但只尋獲一對連環鐵門,一扇屬吉慶圍,一扇屬泰康圍,1925年村民將兩扇鐵門同安裝在吉慶圍,形為鴛鴦鐵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