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兩地經濟研究報告。報告題為《迎接時代變遷,與內地經濟並進》,為香港經濟發展前路把脈。負責研究的廖柏偉教授指出,細小經濟體要在經濟上取得成功,必須保持經濟開放。「像愛爾蘭、以色列、盧森堡、新加坡、瑞典和瑞士都是成功的細小經濟體,她們的共同點是經濟開放。」
依靠外部需求 高端服務業主導
目前,新加坡的發展重心在於貿易、投資及金融服務,以色列、愛爾蘭及瑞典則以科技創新產業作為支柱,而瑞士選擇同時以兩者為經濟發展基礎。他形容,這些經濟體跟香港同樣內需有限,必須依靠外部需求以支撐規模經濟,因此香港必須繼續向國際市場開放,不應轉趨保守、排外,否則香港經濟將走下坡。
團結香港基金的報告指出,長久以來,香港以服務業為主導,佔經濟生產總值逾九成。「自2012年起,香港對內地的服務貿易盈餘上升。香港必須適應這新常態,以服務貿易為重點,促進經濟增長和創造就業。」報告提出,香港應發展高端旅遊,例如醫療、美容旅遊、郵輪旅遊和會議及展覽旅遊。
廖柏偉指內地近年消費能力增長迅速,同時由於人口老化,對高端醫療服務需求將持續上升,本港能把握這個機會。不過,他亦重申在發展醫療旅遊的過程中,應以盡量不影響本地居民使用醫療服務為前提,因此最初應先集中於有剩餘容量的服務,例如體檢服務。至於香港發展郵輪旅遊更是啟德郵輪碼頭啟用後的趨勢。他指,內地郵輪旅客在2012年至2014年的年均增長率為79%,冠絕亞洲市場,香港作為亞洲交通樞紐及高端旅遊城市,可成為郵輪母港或停泊港。
另外,報告亦提出,因應內地對展覽的需求不斷增長,香港應吸引內地參展商和主辦者來港參與國際展覽。在這方面,香港難免面對來自亞洲其他國家,如新加坡、韓國等的競爭,但憑藉香港兩文三語的優勢及有利的地理位置,亦值得就此制訂長遠發展計劃,包括進一步改善各會展場地附近的商業設施,尤其是亞洲國際博覽館。
國際金融中心 軟實力不遜上海
報告又分析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獨特優勢,讓其有別於其他內地城市。例如本港資本市場完全開放且不設任何資金進出管制,聯繫匯率制度更大大減低市場參與者持有港元的匯率風險。加上利得稅稅率低,亦不徵收資本增值稅及遺產稅,對資產管理界具相當吸引力。由於地理位置關係,香港時區比倫敦和紐約分別快7及12小時,讓本地市場可於兩地開市前進行交易。而且,香港的中英雙語文化、普通法制度亦容易與國際金融市場銜接,讓香港成為內地與西方國家資金雙向流動的合適門戶。目前,香港是內地外來直接投資主要來源地,同時也是內地向外直接投資的主要目的地。報告指出,香港應要把握經濟增長機會,從擔當雙向中介及門戶中獲益。
廖柏偉認為,在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中,香港可成為卓越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報告指出,人民幣的國際支付貨幣排名,以1.9%使用率位列第五,亦佔全球外匯儲備約1.9%,未來三至五年將提升至4-5%。他希望香港能成為人民幣離岸「超級市場」,為國際投資者偉供多元化高流動性的人民幣計價證券。廖柏偉認為,人民幣國際化長遠有助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若未來中國資本帳完全開放,人民幣可完全自由兌換,香港的離岸人民幣市場地位有機會被其他內地城市如上海挑戰。但廖柏偉認為香港有既定的軟實力,其中透明度高的監管制度、健全的司法體系和獨立法院,以及奉行國際金融交易一直沿用的普通法,相信將讓香港繼續佔有優勢。他以倫敦為例作類比,指倫敦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在於她坐擁最大的離岸歐洲美元市場,能與紐約在岸美元市場分庭抗禮。
改善人口老化 檢討移民政策
人口老化問題同樣出現在香港,在可見的未來香港的勞動人口預計會持續下滑。廖柏偉引用日本的高齡社會為例,指香港是繼日本後在亞洲排名最高的高齡社會,「若非戰後嬰兒潮、80年代前的大規模湧港移民潮及80年代後內地移民持續流入,香港的人口老化問題可能跟日本一樣嚴峻」。他指出,若香港不再輸入移民,總人口及勞動人口會即時萎縮,分別大幅下滑至2064年的每年1.2%及1.3%負增長。「即使我們能成功提升總和生育率至2.1,但人口老化問題以及勞動人口萎縮的情況,仍比假設現行移民政策的基準情境差。」
為維持人口在一定水平和減慢老年撫養比率的增幅,報告建議因應房屋及基建的承載能力,於未來數年分階段增加輸入移民。廖柏偉強調,新增的名額應輸入年輕及高教育水平的移民,而不應透過單程證計劃增加。他指,如有需要,香港可以考慮推行類似美國多元化移民簽證的有限度計劃,「有控制地輸入移民,有助提升本港人力資本」。報告建議,政府可自行設定目標人數及申請條件,包括年齡組別、教育水平、工作經驗及沒有犯罪紀錄。
他引述美國一份研究報告指,高技術移民能為本地人士的薪酬及就業帶來正面影響,原因是這些移民通常能與本地人互相補足。他續指,目前在香港,未有數據顯示增加大學收生人數會令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顯著上升,或令大學畢業生的大學教育溢價帶來顯著的負面影響。然而,雖然廖柏偉預期這類移民不會對社會福利系統或公共房屋系統構成壓力,但難免對私人房屋和基建帶來一定需求。因此政府應盡早作出長遠規劃,配合住屋、醫療及交通基建的發展,分階段增加移民。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