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01:37:1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尋找紅磡舊日工業痕跡

曾經何時,區內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相繼出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許多市民遷入,形成人口密集的社區。
封面圖片:黃埔船塢舊址現今只留下一支古炮
 
連接油麻地至黃埔的觀塘綫延綫於今年10月23日通車,紅磡將出現一番新氣象。曾經何時,區內有船塢、英坭廠和發電廠相繼出現,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許多市民遷入,形成人口密集的社區。今天已不見當年遺蹟,但從街道名稱和屋苑名字,仍可想像昔日面貌。
 

九龍船塢

 
不少人以為香港在戰後才出現工業,其實19世紀下半葉,紅磡已被劃為重工業區。最有代表性的地標是九龍船塢(Kowloon Docks,又稱黃埔船塢),其前身是英資顛地洋行、美資亨特洋行和瓊記洋行在1864年創立的聯合船塢公司(Union Dock Company),船塢在1868年建成,此為外國人進駐紅磡之始。
 
當時香港還有一家船塢,就是香港黃埔船塢公司(Hong Kong & Whampoa Dock Co),由英資怡和洋行、鐵行輪船公司和德格拉斯洋行等在1863年成立,他們收購了廣州黃埔的谷巴船塢(Couper Dock),故以「黃埔」命名。兩年後他們收購了香港仔的林蒙船塢(Lamont Dock,其後稱為Aberdeen Docks),1866年在港註冊成為有限公司。
 
隨着1869年蘇彝士運河開通,作為遠東交通樞紐的香港迎來蓬勃的航運業。1870年黃埔船塢公司收購聯合船塢公司,改名九龍船塢,為當時香港甚至遠東最大的船塢。接着又兼併西環的山市船廠(Sands Shipyard)和大角咀的四海船塢(Cosmopolitan Docks),手執修船和造船業的牛耳。
 
鑑於港島的海軍船塢不敷應用,英軍與黃埔船塢商討在紅磡興建可容巨型軍艦的軍塢(Admiralty Dock),並給予資助,1882年投入服務,附近設有炮台保護。九龍船塢也為港府造船,猶如御用的造船廠,全盛時期船塢僱用逾7000名工人。
 
經過百年發展,造船業和修船業已走下坡。香港兩大船塢:黃埔和太古(Taikoo Dockyard & Engineering Co)於1973年合併,名為香港聯合船塢公司(Hongkong United Dockyards Ltd),1978年遷入青衣島運作。
 
九龍船塢關閉後,舊址先後建成黃埔新邨、紅磡灣中心和黃埔花園。1979年長江實業購入和記黃埔股權,成為紅磡的大業主。1988年興建黃埔花園時發現一尊1872年製造的古炮,其後根據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博物館的圖樣翻製炮架,擺放在船形商場外展出。這座商場於1991年建成,模仿昔日船塢情景。
 
紅磡有三條街道以出任船塢總工程師兼總經理的洋人命名,包括機利士路(Gillies Avenue)、曲街(Cooke Sreet)和戴亞街(Dyer Avenue)。另外亦有船澳街(Dock Street)和黃埔街(Whampao Street),也為船塢歷史留下一點痕跡。
 

庇利船廠

 
除了船塢,1897年在紅磡與土瓜灣交界也有一間造船公司。它由愛爾蘭人庇利(William Seybourne Bailey)創立,名為庇利船廠(Bailey’s Shipyard),所造的船隻包括多艘行走省港的輪船,高峯期僱用2,500人。
 
這間船廠在1949年涉及一宗政治事件,由於國民黨節節敗退,他們便將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的基地遷到香港。1949年10月1日,中國航空公司宣布買入庇利船廠作為儲存飛機的倉庫。一個月後,兩間航空公司的飛行員集體駕駛12架飛機由香港直飛北京。由於兩航有美國人股份,美國民用運輸航空公司入稟要求法庭批准接管兩航資產,1952年獲得勝訴。1955年香港警方接管庇利船廠,按法庭判決交予美國斑馬公司接收。
 
同年庇利船廠出售,開始拆卸,發展成住宅區。區內有八條以「環」字命名的街道,另有一條六線行車的庇利街,乃是填平船廠旁邊一條寬闊海溝而成。
 
庇利街原是庇利船廠的寬闊海溝
庇利街原是庇利船廠的寬闊海溝
 

青洲英坭廠

 
澳門最先出現水泥廠,由新旗昌洋行(Shewan, Tomes & Co)於1887年在青洲創立,名為青洲英坭公司。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該公司將總部遷至紅磡,翌年與黃埔船塢合作填海,興建更具規模的英坭廠,所產的英坭可媲美歐洲頂級同類產品。
 
青洲英坭廠位置在今天馬頭圍道和民裕街交界,高峰期僱有3千員工,生產過程排出大量污染物,與附近的中電發電廠一樣對周遭環境做成很大影響。1960年代部分廠房拆卸,重建為青堡、青島、青洲三座大廈,後來再改建成紅磡商業中心和工業大廈。
 
其後長江實業增持青洲英坭的股權,並將該廠搬往屯門踏石角,現在只留下一條短而窄的青州街,在紅磡廣場後方還有一座以「青洲英泥」為名的變電站,讓人追憶。
 

鶴園發電廠

 
英國租借新界後,才銳意發展九龍,自此工商百業興旺,人口增加。有英國商人看準機會,在1901年斥資30萬元成立中國電力有限公司(後改稱中華電力有限公司),兩年後在今天漆咸道和公主道交界興建首座發電廠,自此改變了九龍和新界的生活形式。
  
中電曾在廣州收購了一間小型發電廠,但業務並不理想,1909年出售,集中在九龍發展。此時九廣鐵路快將通車,電力需求大增,令中電出現生機。
  
其後政府收回發電廠的土地,以紅磡大環山對出的新填海地交換。但中電缺乏資金興建新廠,故進行改組,擴大股本,嘉道理家族注入資金成為大股東。1921年一座具規模的發電廠投入服務,因鄰近鶴園村,故稱鶴園發電廠,其高聳的煙囪及噴出的黑煙成為了當年紅磡標誌。
  
除了一座大型變電站外,大環山已沒有發電設施了。
除了一座大型變電站外,大環山已沒有發電設施了。
 
日軍侵港前夕,中電奉港府之命炸毀鶴園發電廠的主機,以免落入日軍之手。日佔期間恢復供電,和平後中電向銀行貸款修建發電廠,擴大供電範圍。隨着紅磡發展成住宅區,發電廠再不能立足於此,1991年停產,由新界其他發電廠代替供電。1994年中電和長實合作在鶴園舊址興建海逸豪園,重工業設施已全部撤出紅磡了。
 
(圖片:作者提供)
 

陳天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