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鎊「閃跌」的做市解釋

有波動,就有利可圖,市場於是有所謂的做市者(market maker,不要跟「造市」混淆),有賣家時接貨,等有買家時轉手,促成交易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封面圖片:英鎊急跌讓市場震驚。(Pixabay)
 
香港時間10月7日早上開市前,英鎊兌美元一度由1.26,跌至1.18,貶值6.1%後,轉眼回彈至1.24,速度之快、幅度之大,跟2010年美股閃跌有得揮。
 
事後解釋眾說紛紜,有「肥手指」撳錯掣,有 algorithmic trading 闖出禍來,有 high-frequency trading 車毀人亡,但最搞笑的莫過於有老友記念念不忘九十年代,懷疑今次係索羅斯做的好事。
 

做市不同造市

 
金融市場上的買買賣賣,雖說是爭分奪秒,但不是每刻都有齊買家賣家,落 order 的次序總是縱橫交錯。這一分鐘我想大手賣出英鎊,下一分鐘你覺得英鎊夠平,想掃番一筆,有緣無份的結果是市價波動。
 
有波動,就有利可圖,市場於是有所謂的做市者(market maker,不要跟「造市」混淆),有賣家時接貨,等有買家時轉手,促成交易為市場提供流動性。
 
做市者是中間人,既賺了買賣差價,又從低買高賣撈一筆。做市者的存在令市價波動減少,買賣得以順利進行。在正常情況下,做市者左手交右手,對大市或個別資產持中立態度(亦即不用看升看跌)。隨着科技進步,做市者能以高頻率交易同買家賣家鬥快,交易愈頻密結果是做市者收入上升。
 
做市者有錢賺之餘,也要承擔風險:買方賣方所知比做市者多,你無啦啦大手賣出英鎊,必有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一個唔小心接了你的貨,結果可能是下一分鐘被迫以更低價賣出而蒙受損失。
 

出位言論影響大增

 
於是,做市者要做足部署以免接錯貨,要比對手行得快,以防買剩蔗,見市場有異樣便要改變或取消各種 order,甚至完全離場靜觀其變。
 
市場不夠做市者提供流動性,大手賣出冇人敢接,結果是價格大跌,觸發更多人手操縱或自動啟動的賣盤,令不知就裏的做市者更加不敢接貨,流動性再減少更跌多幾錢重。
 
電光火石間,市價跌得夠低,終會有做市者認為低買高賣的生意值得做,買入資產等市況回復正常賺取巨利。
 
英鎊暴跌,發生在外匯市場交易稀疏的時分,少數巨額賣盤令做市者卻步、流動性蒸發是最可能的解釋。其實流動乾塘價格暴跌不是新鮮事,2010年以前已有好幾個例子,只是交易電腦化令事情發生得更快更誇張而已。
 
市場何以認為賣盤並非空穴來風?我認為法國總統「一言喪鎊」之說有點根據。在大約10年前,已有學術研究利用新聞報道中的用字造句,製成指數量度市場氣氛,類似技術今天更為成熟,出位言論足以令大量投資策略急轉彎。
 
原刊於《am730》,獲作者授權轉載。

曾國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