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中國現代文學館館藏(網上圖片)
小軒窗綜合性學習工作室以「體驗式學習法」為理論基礎,長期致力於北京地區開發和推廣「綜合性學習」的課程資源。配合北京市教委相關政策,小軒窗引導學生走進社會這個大課堂,充分利用博物館、紀念館、景點、文化演出等社會資源,組織並開展以自主體驗為主的學習。在這種學習「新常態」中,學生有機會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成長需要自由選擇學習活動,真正身臨其境地體驗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而且,在真實情境與現實資源的刺激下,配以學霸哥哥姐姐的貼心引領,學生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不斷得到激活、重組及整合,學習興趣與探究願望隨之甦醒。如此,自我素養的提升不再是空話,學生亦能更好地應對中、高考的變化。
主持人王軒蕊老師借助微信公眾號平臺,通過《窗邊細語》這個專欄,寫了各式各樣的教學日誌,從這些教學日誌中可瞭解王老師對學習的理念。筆者有幸在2016年8月21日參加了小軒窗「情景閱讀」系列的「酷走雪芹小道」活動,遊植物園曹雪芹紀念館,藉機體驗《紅樓夢》一些關鍵人物和事蹟。加上自網上獲得的豐富資訊,筆者寫成本簡介。下文嘗試以各種學習概念描述小軒窗綜合性學習工作室的學習觀。
通過體驗去學習
在《窗邊細語》文學館的教學日誌中,王老師借助保存在中國現代文學館的館藏──大文學家巴金先生和其他作家的手稿,引導學生體會到那是多麼寶貴的學習資源!因為手稿眾多,「尋找」本身就帶有某種「尋寶」意味,帶着這種驚喜之情仔細地辨認字跡,更增加了「探索」的難度。這種閱讀體驗,新奇、真實,而這恰恰是學生們在平時的閱讀中難以感受到的!
「體驗式學習」重在「體驗」二字,所以「手稿」是非常好的學習資源,而如何讓這種體驗深入下去?如何將粗淺的感受變成深刻的思考?這才是難點,王老師接下來要思考的,正是如何設計讓學生開展更深入的體驗。
她把一則新聞裏記者和莫言的對話改寫成一場關於「手稿保存」話題的辯論:記者的提問和莫言的回答正好是正反兩方面的觀點,因為爭鋒相對的觀點更容易引起學生的思考。但是僅僅有思考不行,提供了辯論雙方的觀點之後,她更要求學生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並寫出自己的「辯詞」,將思考落實到寫作中,最後再用文字表達出來。
體驗式學習與傳統的學習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當我們用眼睛看,我們能記憶10%;當我們用耳朵聽,我們能記憶30%;當我們用身體經歷,我們能記憶80%。
「真實的體驗」貫穿在小軒窗的各類綜合性學習活動中。例如藉着「植物園酷走雪芹小道」體驗《紅樓夢》中貴族生活的各種遊戲;通過北京孔廟國子監體驗古代大學的開學儀式「入泮禮」;乃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物館的「大國航空」、北京天文館「宇宙探秘」、中國科技館的「華夏之光」、「生命之旅」等,都蘊含着豐富多彩的體驗活動,或是帶着學習任務觀察圖片和實物、或是現場觀看視頻,或是實地參與、動手操作模型等。
藉由「情景」加深理解
今年暑假,小軒窗推出的「遊學悅讀」活動分為「情景閱讀」和「博物館之旅」兩個系列。其中,「情景閱讀」活動旨在協助中小學生尋找另類方式打開經典、名著並開啓「悅讀」之旅。在孔廟國子監讀儒家經典,在恭王府學成語讀歷史,遊大觀園讀《紅樓夢》,在頤和園長廊讀《三國演義》,在香山雙清別墅讀毛澤東詩詞……這樣的「情景閱讀」就是要為學生提供一個比圖畫書更加逼真生動的閱讀環境,讓學生在環境中汲取、挖掘資訊,並將其補充、整合到文字閱讀中,從而加深對經典、名著的理解。與導遊不同,小軒窗的教師們在教學中注重激發閱讀興趣、滲透學習方法、積累寫作素材、介紹寫作技法等。對於那些「畏懼」文字閱讀,習慣了玩手機遊戲、在電視前看有聲有色的動畫片的孩子,這樣另類的經典名著打開方式頗有成效。
王老師強調:小軒窗採用的「身臨其境」式情景式閱讀法,將閱讀與場景融合起來,通過多種感官通道同時進行的知覺、理解與記憶,將幫助孩子們構建起更為立體化、全方位的認知結構。在具體環境下孕育出屬於自己的獨特感受,將在孩子們內心形成更加難以磨滅的記憶;在環境中進行頓悟式的學習,更有助於充分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變機械學習為有意義的學習,變接受學習為發現學習。
從任務驅動/解難出發去學習
王老師在《窗邊細語》中自問自答:「到博物館參觀,總是看得一知半解,您遺憾嗎?暑假天熱人又多,不知道該帶孩子去哪裏?如何平衡學習和娛樂,您發愁嗎?孩子對學習沒興趣,知識面太窄,您苦惱嗎?」她的回答是:「您的煩惱,我們來解決!」
小軒窗團隊充分利用北京市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把教室搬進博物館,設計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開發出「博識課堂」系列活動。由專業的教學團隊,帶領學生在博物館中,邊走,邊聽,邊看,邊想,邊學。僅僅一個首都博物館,小軒窗團隊開發了「北京上下五千年」、「咱們的老北京」等專場活動。前者帶領學生四小時穿越五千年,經歷北京的前世今生;後者三個小時走過老北京人的一生,讓這些在京城裏長大的「新北京人」親密接觸皇城根下的舊事舊俗。
依托中國科技館的豐富資源,小軒窗團隊更是如魚得水,精心選擇博物館場景中可利用的情景資源,結合中小學校內課程內容,設計饒有趣味又富有挑戰的學習任務。在這些任務驅動下,學生們在學霸哥哥姐姐的指導下,通過各種實驗操作和演示鞏固課本所學,輕鬆地將課堂上那些零零碎碎的知識片段編織在一起,達到融會貫通的效果。經歷問題解決的真實過程,恍然大悟的那一刻,學生真正體驗到了學習的快樂,真切感受到了知識的價值!
在「酷走雪芹小道」的活動中,以北京植物園黃葉村的「曹雪芹紀念館」為主要活動場所,小軒窗團隊設計了借助展廳資源瞭解曹公生平,閱讀《紅樓夢》相關章節再現「行酒令」,沿着「雪芹小道」尋找「元寶石」和「石上松」的等啟發曹雪芹創作靈感的「自然原型」等一系列活動。「任務驅動」的方式讓學生們等遊覽不再是走馬觀花的「飄過」,而是與同伴們一起腳踏實地「眼觀八方」、「耳聽六路」。在真實情景中的任務驅動下,他們自己的「發現」才是真正的「發現」,才能完成真正的「探究」。
小軒窗綜合性學習工作室的推廣手法可算別具特色。比如,小軒窗六一特輯使用了這樣的題目:
親愛的寶貝,兒童節那天,我為什麼不帶你去遊樂場?
「我們想給你一份特別的禮物。爸爸媽媽請到了幾位可愛的大哥哥大姐姐,他們都是來自北師大的碩士研究生。這個假期,哥哥姐姐首先會帶你去恭王府,那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中都隱藏着許多成語故事,等着你去「尋寶」。之後,你可以一邊欣賞頤和園的長廊彩繪,一邊跟着哥哥姐姐學習《西遊記》、《三國演義》等古典名著中的故事,爸爸媽媽相信一定比動畫片更好看!最後,我們一起去北京天文館,完成一次特別精彩的「星際穿越」,在宇宙中徜徉遨遊。」
表面上,小軒窗是向學童們發話,然而實際上,大家都知道對象其實是家長們。
又如,小軒窗端午節專場活動通告(6月9-11日)。
王老師其實是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在這份通告中,她不忘告訴家長們:「隨着北京中高考命題改革的不斷深入,小軒窗認為2016年《中考說明》中最值得關注的是語文和物理兩門學科……自2014年北京市教委推行「社會大課堂」以來,中考試題中的「博物館」已經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參觀中國科技館,對科技館一層到四層所有與物理有關實驗進行演示和觀察。」
她很懂得運用名牌效應,指出:「在北師大學霸哥哥姐姐的引導下,以小軒窗的實驗任務單為主要學習材料,覆蓋聲、光、熱、電、磁、力所有考點,全面掌握實驗背後的科學原理和生活應用。」
幾點建議:
以下的建議只是基於一次的活動經驗,加上一些網上資料作出,不一定全面,實在有待和王老師作進一步的交流。
1. 小軒窗以「綜合性學習」為工作室的特點,現時的若干活動都體現了這一特點,比如「北京恭王府成語地圖」融合了語文、歷史、物理、化學等學科,「走在紫禁城的脊樑上」融合了歷史、語文、藝術等學科。這種學科之間的「綜合」還有哪些值得開發的形態?實有待進一步的探討;
2. 小軒窗也有不少以某一學科為主的活動,如「中國現代文學館」系列活動以語文為主,中國科技館「物理之妙」以物理為主。那麼當學子們參與了多個和文學有關的活動後,該如何讓其體會到多個活動之間的關聯,或其間的綜合性質呢?同理,參加了多個和科技有關的活動後,也應讓學子們有綜合的體會;
3. 小軒窗安排的活動派給參與者很豐富的參考資科,也給予不少問題讓他們去思考和回應。如果那些問題能以「工作紙(work sheet)」形式派給學子們,效果會不會較好呢?
4. 小軒窗設計活動很重視場景資源的利用及情景體驗,但這些都是「即時性」的。為了促進學習經驗持久「發酵」,類似情景閱讀的活動是否可以繼續設計追蹤活動,以督促後續閱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