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鴻:中國古今的國際化步伐——絲綢之路與一帶一路

中國希望建立一個多元的社會,而多元多變正是絲綢之路的精神。
編按:陳文鴻博士擔任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主任24年。2016年9月,他在理大演講廳發表離任演講,題為〈細談一帶一路戰略與香港前途〉,此為內容全文。
事實上,我們現在所接觸的書本、報紙、傳媒都掩蓋事實,充斥着許多謊言,誤導讀者對一帶一路的看法。當然,這些謊言並不是我們所說,在手機上看到的對美國的批評。自中國的司馬遷所撰寫的《史記》,中國的歷史便被扭曲了。實際上,千千萬萬的事物被湮沒了,所以我們現在的歷史書上只能讀到帝王將相、政治問題,但我們不知道很多事情。一帶一路,亦即是絲綢之路,把這些東西呈現在我們眼前。學習的過程是很辛苦的,因為要學的東西太多。要看的東西也很多,因為媒體報道的東西都是錯的。
陳文鴻博士發表離任演講,題為〈細談一帶一路戰略與香港前途〉。(灼見名家圖片)
陳文鴻博士發表離任演講,題為〈細談一帶一路戰略與香港前途〉。(灼見名家圖片)
例如我去烏克蘭,媒體都說很危險,但其實烏克蘭的顏色革命只是在歐洲廣場進行,很少人參與騷動,其他人照樣生活。42年來,當地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42年前,當地人的生活水平和英國人的差不多;42年以後,100美元是當地人一個月的平均收入。從蘇聯崩潰,到顏色革命,中間的轉變都是因媒體或政治而來。如果你沒有親身去過當地,是不會知道的。再譬如我們去了緬甸,以為中國投資了很多,但實際上,當地人反感中國人所做的事情。今天我所說的,都是一些很簡單的重點,希望和大家討論。

從古到今 中國、中亞息息相關

從世界發展的角度出發,歐、亞、非是連為一體的。有多麼重要呢?歐亞大草原有一條大通道,這條通道促進歐、亞、非的發展。很多人都說中國是獨立發展的,但這是錯的。商朝的戰車從何而來的呢?不是中國發展的,而是自中亞發源。在發展的過程中,個別地方會有自己發展的邏輯。有些說法,指出秦始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依靠和西域的貿易合作。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和外界的關係密切,可見歐亞大草原的重要。歐亞大草原的關鍵鄰近地方是中亞。很多技術、文明源於中亞,經歐亞大草原,向東、西發展,我想因中國大一統的思想,這些事情很少被提及。
我們只是強調中華民族,但其實不太了解何謂中華民族。自秦始王統一全國,中國包含了許多因素。在此以後,附近地方也經歷不少變化。中國的統一,迫使了很多人到了歐洲,促進歐洲發展。在中亞,印歐的語系亦往東、西發展。雖然尚未進入中國,但是西域、印度、歐洲基本上都有印歐文字的印跡。我們應該要從全球來看整體發展,而不是單純強調中國的5,000年文明。
蒙古帝國統一歐亞。很多人都說蒙古人如何殘酷,但蒙古很重要。它促進中西貿易。蒙古承繼匈奴,並創立很多制度,影響了俄羅斯。究竟俄羅斯的文化和制度的發展過程和蒙古有何關係?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蒙古之所以那麼重要,不僅僅是促進貿易交流,也促進了文化交流,歐亞的很多人到了中國。
事實上,在元朝以前,世界早已不同。漢朝後期,匈奴在中國揭開南北朝的新一頁。唐朝本來就是由胡化漢人和漢化胡人組成的。基本上,唐朝的發展不是根據中國傳統,而是打破了九品制,也改變了僵化的社會秩序。栗特人積極貿易,他們到了中國以後,到很多大城市進行貿易,亦帶來很多文化。我們所熟悉的安史之亂裏的安、史,他們都是栗特人。
中國的音樂、舞蹈、藝術基本上都是由栗特人帶進來的。唐朝以後,進入宋元時期,另一個新的階段:多元思想的結合。我認為中學應該教授這些東西,而不是帝王將相。事實上,我們中國文化的很多東西,都不是中國固有的,而是由外傳入的。我們如何重新發展、融合這些東西呢?絲綢之路的重要之處,就是加強人、物之間的溝通、交流。正如習近平所說,絲綢之路的精神是開放、多元的。補充一下,唐朝晚期,黃巢佔領了千年商都、中國和世界上最大的商埠——廣州,殺了10多萬胡人。當時,波斯阿拉伯從海路來,而栗特從陸路來。一個城市有10多萬胡人被殺,規模之大可想而知,更別說是對對外貿易的依賴了。很多人都會說中國閉關自守,但這是錯的。
明朝的鄭和下西洋。大家知不知道鄭和是什麼人?是中亞的一個貴族後代。我想是明朝把該處歸入雲南領域,所以鄭和才被認為是雲南人。參與下西洋的人不僅有漢族人,而且更多的都是中亞人。過程中,雙方能有更多文化、技術上的交流。當時,鄭和的寶船有400尺,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小船只有40尺,可見技術的差別之大。中國在下西洋的過程中,不會佔領、殖民其他地方,也不會令其他人成為奴隷,和歐洲的殖民主義相反。中國向外發展一向不靠殖民。
明朝,中國有2億人口,是最繁榮的國家。為了購買中國貨,全球白銀流入中國。那時候,中國已是世界工廠,生產的不是低廉、低成本的貨物,而是最好的東西。當時,中國出口瓷器、絲綢,改變了別人的生活,但是中國所使用的白銀並非由中國生產,而是由日本、美洲生產。白銀的出現,令中國的經濟發展蓬勃,但當白銀突然短缺,中國便會面臨金融危機。16、17世紀時,這某程度上導致明帝國、西班牙帝國崩潰。到了19世紀,這個周期亦令清朝走下坡。所以說,中國整體的政治問題不能單單由國內考慮,而是牽涉了全球的因素。

中國衰落——絲綢之路崩潰之因

總結來說,絲綢之路很重視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以保障長期的貿易。唐朝的發展更為積極。金融方面,主要牽涉到白銀因素,所以整個歐亞貿易之所以衰落,是由於中國貿易的衰落。中國到了1990年,結束冷戰以後,才重新加入世界。我不僅僅想提歷史因素,還想提到 Power Game。西方的學者提到海權、陸權之爭,其實陸權的中心是中亞。20世紀初,英國有一個說法,就是誰能佔領該地,誰就能統治全世界,但是想必學者也沒有想到 Power Game 會持續下去。18、19世紀,英國、俄羅斯帝國藉着 Power Game 擴張領土。英國佔領了海面、印度,而俄羅斯佔領了陸上的絲綢之路。兩國發生衝突的地方就在阿富汗。俄羅斯想運送茶葉到北歐、南歐,但是英國在南邊和他們競爭。英國想佔領阿富汗,攻打了兩次都徒勞無功,只能攻佔少許地方,導致南邊為英國勢力範圍,北面為俄羅斯勢力範圍。這個不是靠打仗,而是靠特務所得到的結果。
第二次大戰以後,特別是冷戰以後,蘇聯崩潰,美國侵佔阿富汗。由於侵佔阿富汗令美國軍費大增,所以被迫從阿富汗撤退,也令中國有機可乘。冷戰以後,蘇聯崩潰,並分拆成30多個國家。俄羅斯很聽美國的話,所以美國獨霸天下。很多機構、國家都希望重新建立歐亞貿易交流,但推行計劃都需要很多錢,唯一做到的是美國運送軍需的路,又被稱為「新絲綢之路」。現代的絲綢之路最早是美國提出來的,而不是中國提出來的。
絲綢之路的崩潰,某程度上和中國的衰落有密切的關係。現在提到中東的旅遊發展,靠的也是中國。中國面臨很多轉變。我想提醒大家,中國不再是只提供低收入工作的地方。自21世紀,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生產大國。2013年,中國的生產值佔全球的四分之一,而美國只佔17%。日本和德國的加起來也不能和中國的匹敵。2013年,中國已奠定了生產大國的地位。中國擴大就業的同時,也出口技術。中國在科研的投資上為世界第二,早晚可以趕超美國,可能中國在 R&D 的發展效率比美國高。如果你熟悉美國工業、科技,你便會知道他們效率比國營企業還要低,事實上,中國的 R&D 佔全國 GDP 超過2%,是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部分地區在 R&D 的投入非常厲害,如深圳。中國不是靠榨取工人勞動力、污染環境,開始改變。

中國早就不只得低成本生產

中國 R&D 人才乃全球之冠,所以現時中國培養最多的科研人才、工程師、技術人員,可見中國不是靠低成本勞動力。去年,中國提出的「2025中國製造」,是中國三個十年計劃,希望全面改變中國制度。中國將不再學習美國、日本的做法,而是學習德國的做法。實際上,在珠三角,和德國的合作非常頻繁,已經領先了許多。中國大規模地轉型,深圳最重要的是深圳技工學校,參考了以前德國「一半工作,一半讀書」的模式。在改革開放以前,中國的體制是德國的,而中國的法律基本上是德國的,只是鄧小平崇美,才取消了優良制度。現在,中國重新向德國學習,所以習近平到德國,也向德國表示感謝。其實中國發展工業的最大助力是德國。雖然也有以色列的幫忙,但畢竟不大。
不得不提,中國在 Internet plus 的發展已經超過美國的一倍。最關鍵的是,中國的十三五規劃不僅提到了很多新的產業,而且提到了要在2020年以前將第五代流動電話技術商業化。4G 和3G 的速度相差十倍,而4G 和5G 相差一千倍,所以世界已經不同了。在絲綢之路的時代,中國出口絲綢、陶瓷,而其他地方藉此學習中國的生活方式。俄羅斯人之所以喝茶,也是因為中國。那時候,文化上,中國是最先進的國家,出口生活方式。
今天,中國通過互聯網,連接世界各個角落。香港很落後。我們還以為八達通很厲害。今後,中國會出口結合互聯網的生活方式。中國最先開始試驗,從而出口硬件、軟件。實際上,中國現時已出口智能電話,全球的九成智能電話是由中國生產的。工業化的關鍵是鋼鐵。中國的鋼鐵生產量佔全球的一半。以往,中國出口的鋼鐵只有3%,但去年出口量達16%。中國的鋼鐵往韓國、日本輸入,英國更不值一提,畢竟只是小國。英國全國的生產量,只等於中國河北一個城市的生產量。
鋼鐵不僅能作為建材使用,還能作為特殊鋼:汽車、家電⋯⋯這方面,其他國家未必能和我們競爭。第二是半導體。中國擁有半導體的六成市場,而生產率只有20%。中國希望在2020年,生產率達40%。而到了2025年,生產率達70%。半導體的關鍵是新時代的技術。中國可能不僅佔全球半導體生產的一半,因為需要的資金、人才更多,而其他國家是做不到的。單單這兩個產業,中國可以改變整個世界。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