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09:53: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你是中產?還是假裝是中產?

與物質上、工作上的窘迫相比,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崩潰,才是焦慮的真正原因。他們曾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奮鬥能帶來成功。他們強調個人價值,強調生活品質,強調教育品質與公平。但是,目前的形勢,正在逐一否定他們的價值觀。
封面圖片:「中產」概念是早期美國社會學家 C. Wright Mills 在其著作 White Collar: 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 一書中,描述了美國中產者的輪廓,並把這個概念推向世界。(Pixabay)
 
當時 Mills 認為,這群主要依附於政府機關、大企業,專門從事行政管理與技術服務,他們曾經是光芒四射。實際上,各國的中產階級標準亦不難發現,如何界定中產是一個很普遍的難題,即使是在被公認為是中產階級國家的美國、日本等,中產也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特別是經濟收入與消費標準,統計口徑不一。

 

中產階層的標準

 
Forbes 也曾公佈過這樣一個中產階層標準:生活在城市裏;25歲到45歲之間;大學畢業;專業人士和企業家;年收入在6萬美元到10萬美元之間。
 
在香港,這個概念相當模糊,而且逐漸瓦解。一般而言,大學生在畢業後,需要經歷十年以上的奮鬥期,直到擁有體面的工作、擁有良性的職業發展道路。因此,他們的歲數大多是在30歲以上,相當一部分人已經結婚。大致只可以稱為「中等收入群體」,$49,000 A.O.(香港公務員政務主任)也可稱中產?不是吧。
 
社會上對這一群體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整體認知,有錢、穩定、傳統以及受過良好教育、注重生活品質等都是中產階級標籤。開車上下班,有空經常去日、韓購物,週末約上 Cova 喝喝下午茶、散散心,每年至少三四次出國旅行。
 

「被中產」的身份焦慮

 
他們寧願在麥當勞排隊只為買一個老麥,也不願放棄上車供樓的宏願;他們從事的工作不指望暴富,中產就是大部份人理想的生活,但只是黃粱一夢。沒有安全感與幸福感,房子首期是父母出錢買的,車是自己貸款買的,而維持上述水準的日常開支幾乎等於每月收入的全部,也就是說,沒有任何積蓄。很多人「被中產」,假裝是中產,其生活水準並不高。但他們卻是被商家青睞的有消費力的群體;他們在體面的社會聲望背後,卻也隱藏着患得患失的身份焦慮。
 

中產的信念崩潰

 
與物質上、工作上的窘迫相比,中產階級的價值觀崩潰,才是焦慮的真正原因。他們曾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奮鬥能帶來成功;強調法制化,需要權益與尊嚴得到保障;認同全球化,認可自由主義,因為只有市場經濟才能讓他們的價值獲得最大體現;他們強調個人價值,強調生活品質,強調教育品質與公平。但是,目前的形勢,正在逐一否定他們的價值觀。
 
中產價值觀的崩潰,應是出現在這幾年。知識換代太快,競爭力下降。近兩年帶來的移動互聯浪潮,帶來巨大的技術革新。很多中產階掌握的技能,在科技更新浪潮中被邊緣、被遺棄,而一部分中產階級從腦力工作者淪為普通技工。3年了,5年了,你還在幹同樣的事情?你會不會覺得悶?覺得自己沒用?
 

社會的「穩定器」

 
一直以來,中產都被描繪為社會的穩定器,香港除了頂層,整個「中產」和白領階級已經淪為維穩的一員。成為一個螺絲釘,即跨不出深圳河,即使飛出香港機場,十天半月不是帶着一身咭數回來?
 
中產希望寄託教育改變人生、房子改變人生,甚至移民改變人生、婚姻改變人生等方法上。從小到大的生活,就像打機,一道一道的關卡。小時候鬥出身、上學後不僅鬥成績,還要鬥人脈、校區,哪怕只有一項沒有贏,都會前功盡棄。出入寶馬,妻子美麗賢慧,兒女雙全。看現在的你,一定會覺得自己簡直是完美的人生贏家。人前風光,背後辛酸,只要一停下來,所有的一切都會消失。這是一個非常殘酷的事實。
 
我們認為,今後的社會,將只有以下三類人:
 
第一,資源者(工薪階層)。他們是資源的最直接擁有者,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耕地、工人靠體力、醫生靠技能、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律師等等。
 
第二,配置者(企業家)。資源是誰的不重要,關鍵要有資源配置權。這類人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從事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工作,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
 
第三,資本家(金融家)。金融是社會食物鏈的最高環節,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他們只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資本家無國界,他們可以控制全球資源流向;可以通過金融體系支配大量別人的資產。
 
所以,一個社會的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那麼,你是中產?還是假裝是中產?
 

老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