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亞當·斯密是位偉大的經濟學家,張五常教授認為他有着三大貢獻、兩大缺失,本文先述三大貢獻,下文再述兩大缺失。(wikimedia commons)
斯密的偉大我不需要介紹,是有很多不同的闡述的。我個人認為要明白斯密,首先要明白他的《道德情操論》這本書。這本書寫於1753年,比《國富論》還早20多年。沒有人注意到這本書的重要性,你光看他的這本書,好像不是多麼重要,但他從《情操論》走到《國富論》的轉接是很重要的。
「小康可以做到,大同做不到」
《情操論》講的是同情心,它研究所有人在某種情況下他的同情心會大一點,某種情況下又小一點,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很簡單的。舉個例子,你親眼看見一個窮人在街邊死了,你的同情心會增加,你只是聽說一個窮人在街邊死了,你可能就無所謂,人們在不同情況下他的同情心不一樣。是有「博愛」這種事情的,但是博愛在不同情況下也不一樣,你自己的兒女你就會疼得多一點;你聽到朋友的不幸,你的關心要比不認識的人更多。所以整本書的結論,可以借用孔夫子的話來說,我們孔夫子講過大同與小康的,大同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而是要「天下為公」,小康則是人們各自「獨親其親」,「獨子其子」。
斯密說的是,在這個社會裏面,小康是可以做到的,大同做不到,這是他的觀點;獨親其親是可以的,各自為家是可以的,但是你要是把博愛推到全世界,就做不到了。小康可以,大同不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點,而很多人沒有注意到。到《國富論》的時候,他就提到了人類的自私,人類的自私對社會有貢獻。他說釀酒師或者面包師,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服務社會,他生產這個面包或者這個酒供給你們,並不是因為他愛你們,而是因為他要賺你們的錢。前面一部分就是《道德情操論》裏講過的,說的是什麼呢?並不是他不想博愛,而是因為他做不到。
釀酒師憑着自私為人類貢獻
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得靠自己,並不是別人不想幫你,而是別人幫不了那麼多。一個人的自私,是逼不得已的,這個是適者生存的結果,你為了要生存你就要自私了,沒辦法,他並不是希望自私,並不是不想博愛,而是他沒有辦法不自私,這是斯密對自私的觀點。我們現在經濟學上所用的是「利益極大化」,這個關於「自私」的假設,好像人是有意要自私,喜歡自私;和斯密的原意是不同的。斯密不是說人類喜歡自私,而是人類沒有辦法不自私,面包師和釀酒師就是因為他的自私才對社會有貢獻,人類就是靠自私才能生存的。斯密的自私觀點是適者生存的觀點,自然淘汰的觀點,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觀點在他整本的《國富論》裏面說來說去都是同樣。
他的佃農理論錯了,他的推理是在講制度的改變,是講適者生存,出錯的原因只是他對歷史的掌握沒有那麼充分,他對世事知道得沒有像我們現在這麼多。但是整本書是講適者生存,來來去去都是適者生存,人類的自私也是因為適者生存。人並不是想自私,他是天生有同情心,有博愛心的,但是他不可能到處同情,不可能永遠博愛。在某種情況下,他只有自私才可以生存。
達爾文絕對是受到斯密的影響
這個適者生存的觀點,後來影響到達爾文。自然選擇、自然淘汰的思想不是從達爾文開始的,是從斯密開始的。細心地看斯密,從《道德情操論》開始看,看到他講釀酒師的一段,就能看出,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就是他影響了達爾文,達爾文絕對是受到斯密的影響。前幾年有個人寫本書,說經濟學的鼻祖是達爾文,不是斯密。那是因為他根本沒看清楚這些書,因為適者生存這些思想是達爾文從斯密那邊拿過來的,這就是個問題了。
但是,斯密的自然淘汰思想,放在今天就成了經濟學中一個嚴重的缺失。整本書講的自然淘汰都是向好的方面的,對人不利的會被淘汰,當然是淘汰不好的。我們現在和那個時候是不一樣的,他那個時候剛剛開始工業發達。但是人類後來的發展,到20世紀,有兩次世界大戰,有原子彈的發明,中國有人民公社,有文化大革命,這些都是可以滅絕人類的,人類經常在自相殘殺。但斯密的自然淘汰論也好,發展到達爾文的自然淘汰論也好,都沒有辦法解釋人類為什麼會自相殘殺。我不懷疑人類有一天會自己滅絕自己,我不懷疑這個觀點。自然淘汰的觀點,達爾文的自然進化論,解釋某些物種的滅絕,但自然淘汰的思維引導到人類滅絕,斯密的適者生存觀是做不到的。
斯密提出的自然淘汰的觀點,是複雜的思維,我一直在運用這個思維,例如我對均衡的理解,就跟現在的經濟學不同。我的理解接近斯密的思維,把均衡從適者生存的角度看。我的老師阿爾欽在1950年發表過關於自然淘汰的文章,很重要。但是呢,斯密的自然淘汰,卻解釋不到人類的互相殘殺,人類的自我毀滅。當然你不能說自然淘汰沒有用,我就是運用自然淘汰的觀點來分析市場機制的。我這裏要強調的是,斯密的自然淘汰不能解釋人類自己滅絕自己,而這一點是絕對可能的。順便說一下,假如當年斯密能夠解釋人類的自我殘殺,解釋得到位,那麼就不會有今天博弈論的出現了。
「自然淘汰」就是斯密的最大貢獻
1776年到1976年剛好200年,有個叫理查·道金斯的,出了一本書《自私的基因》。這本書很重要,他說自私不是自然淘汰的結果,自私是天生基因裏就有了。這本書是講動物的不是講人類的,他長篇大論,證據很多,推理很精彩。他說動物天生有自私的基因。天生的自私是可以毀滅自己的,人類可以自我毀滅,跟自私的基因沒有衝突。但是自然淘汰的自私,就不容易符合這個邏輯。道金斯這本書影響了經濟學思想的發展,加上許多人對新的事物、新的問題的研究,導致博弈論出現。我自己認為博弈論是沒有用的,因為無從驗證。我們不能否認,斯密的自然淘汰觀是有缺點的,因為人類互相殘殺的問題,斯密的自私概念,他的自然淘汰思維,解決不了。
如果講自私的基因,天生的自私導致互相殘殺,導致毀滅自己,是可以說得通的。而現在經濟學的解釋,經濟學從我們這一代學科來講,就不是講自然淘汰,也不是講自私基因,而是我們經濟學武斷的假設:所謂自私,即是在局限下爭取利益的極大化,這叫做自私。這是第三種自私。邏輯上這第三種自私也容許人類毀滅自己,不需要用到博弈論了。我們這種做法呢,要看到局限的轉變,這種局限的轉變原則上可以觀察到。等一下到後面我還會再說。
斯密《國富論》最大的貢獻就是適者生存、自然淘汰,這是偉大的貢獻,這是斯密的,很多人不知道。我的解釋是要把書看清楚,最好把前面的《道德情操論》一起看,兩本書一起看,翻來覆去地念,自然淘汰,這個概念是源自斯密的偉大貢獻,這是他最偉大的貢獻。
第二項貢獻:分工合作的市場
斯密的第二項貢獻,大家都知道的,就是分工合作。分工合作可以增產很多,一個人在一個工廠製造一根針,假如是和很多人在一起分工合作的話,每個人的產量會劇增,增加幾百倍。我們知道這個分工合作甚至可以帶來幾千倍幾萬倍的增長。過去時代的人類,往往有人多不夠糧食、甚至餓死的情況,分工合作能改善這種情況,提高生活水平,人口也會增加。分工合作可以帶來很大的利益,這是中國傳統上就知道的,春秋戰國的時候就已經知道。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