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將必然繼續圍繞南中國海問題,以不同形式向中國施壓。(Pixabay)
菲律賓提交給海牙國際仲裁庭的南中國海仲裁案,完全否定了中國的歷史權利。儘管菲律賓和其他聲索國可以得到巨大好處,但實際上並不能實現,因為中國的「不接受」立場,仲裁案很難執行,這些國家很難單獨和中國相對抗。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美國是最大的贏家。判決把太平島視為礁,而非島,這最符合美國的利益。正如英國《金融時報》(2016年7月21日)分析:「對於美國而言,該裁決讓它得以藉機證明該航道為一條國際水道,任何海軍都可以合法航行,它也提高了中國通過進一步填海造島、擴大其軍事存在足蹟的潛在成本。」對美國來說,南中國海不存在任何東西,而只是一片海而已,這就為其航行自由提供了法律依據。
正如最近的東亞峰會的成果所顯示的,仲裁案之後,中國經過艱鉅的外交努力,已經基本上穩定了局勢。可是,圍繞着南中國海主權的國際政治鬥爭仍然暗流洶湧。西方、日本和其它聲索國實現了最初的目標,即詆毀中國在國際社會的聲譽,把中國視為不守規矩的國家。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資深民主黨人卡丁(Ben Cardin)就表示:「中國必須做出選擇,是要堅持法治,表現得像個負責任的全球領導者,還是要走自己的路線。」
中國的國際壓力仍然在後面。當前的歐洲和美國都自顧不暇。英國脫離了歐洲,歐洲正在忙於和英國打交道。歐洲更是為日漸增多的內部恐怖主義所困。美國正處於大選期間,進入內部政治較量期,缺乏有效的領導集團。但等到新總統到位,南中國海等問題又必然重新提到議事日程上來,並且很可能是行動導向的。仲裁判決出來之後,美國各方面都認為這是美國的勝利,這是針對中國19世紀規劃的勢力範圍,所做出的一份21世紀的基於規則的裁決。
對中國的致命威脅
儘管中國「不接受」仲裁結果,但從西方的角度來看,仲裁決定已經為西方和有關國家的未來行動,提供了法律基礎。因此,《金融時報》評論道:「在此次裁決之前,中國是在一種法律模糊性更大的環境下行動的……在裁決的支持下,五角大樓對南中國海的大多數地物地位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能指導美國的巡航。」《金融時報》引述美國蘭德公司中國問題專家的話說:「裁決讓美國對其已經在進行的事情更有信心了。」
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必然要圍繞着南中國海問題,繼續以不同形式向中國施壓。儘管在南中國海問題上,美國的對華政策會趨於強硬,但美國的對華政策會是全方位的,而不會局限於南中國海問題。總體上看,美國所要確立的就是亞太地區「基於規則的安全體系」。這是一個龐大的安全體系,美國所可能採用的各方面的行動佈局也開始明朗。然而,在美國正在構劃的所有佈局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形成一個美國主導的,包括日本、韓國、台灣在內的亞洲同盟或者準同盟,也就是所謂的亞洲版「小北約」,而這個「小北約」對中國的國家安全所構成的威脅,也是最致命的。
不難觀察到,事情正在發展過程之中。臨近南中國海仲裁案出台之時,美國和韓國高調宣佈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的決定。之前,中、美、韓在制裁朝鮮方面達成了共識,中國積極配合制裁朝鮮。美國為了求得中國的配合,在是否部署「薩德」方面持模糊的態度。但在仲裁案宣布之前,美韓突然決定部署。 「薩德系統」顯然並非針對朝鮮,那隻是一個方便而有效的藉口。實際上,這個舉動是美國多年來一直所夢想的。就對中國的國家安全直接威脅來說,「薩德系統」並不是南中國海問題所能比擬的。 「薩德」系統一旦被部署在韓國,大半個中國就完全暴露在美國面前,失去了有效的安全。南中國海並沒有這樣直接的威脅性。在二十國峰會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經當面向韓國總統朴槿惠表示,中國堅決反對薩德系統的部署。韓國內部也存在着強大的反對聲音。但是,朝鮮的這次核試驗,已經給予朴槿惠最有力的支持。
再者,仲裁判決為美國和日本等國干預南中國海提供了法律依據。儘管不是南中國海域內國家,美、日等國一直在重複強調中國要接受判決。菲律賓和越南等聲索國的表述儘管不那麼直接,但也是希望中國接受。其它一些非聲索國因為擔心和恐懼中國的崛起,也是希望中國接受的。同時,越南等其它聲索國家的下一步選擇很重要,如果它們也認為可以通過仲裁的方法為自己求得利益,就會仿照菲律賓去做。即使這些國家願意回歸到和中國的談判,美國和日本也會千方百計地縱容和鼓勵越南等國找中國的麻煩。也就是說,南中國海問題有可能會繼續惡化下去,直至有關方面和中國發生直接的衝突。
事實上,形成一個美國主導的美、日、韓、台同盟或者美、日、韓、台準同盟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至少不可以忽視如下這幾個因素。
第一,存在着形成同盟的法理基礎。美國和日本、韓國分別有聯盟條約關係,美國與台灣有《美國台灣關係法》。
第二,美、日、韓同盟的整合已經基本完成。韓國和日本之間的安慰婦問題,經美國的大力協調得到解決,兩國同時也面臨着朝鮮的威脅(無論是實際的或者想像中的),因此有了更多的共同利益。
第三,台灣執政黨民進黨的親美日政策已定。國民黨在大選中慘敗。民進黨天然傾向於美國和日本,尤其對日本,民進黨政治人物和台獨派有天然的親近感。民進黨上台執政之後,因為不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官方聯繫已經中斷。如果不能在短時期內恢復,更會促成民進黨傾向於美國和日本。
第四,更為重要的是,美國可以利用其先進的信息情報系統,對日本、韓國和台灣的主要政治人物構成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親美。
中國的對策
當然,面臨如此劇烈的國際環境變遷,中國不會被動應對,而是在積極準備其有效的對策。中國會如何行動?從近來的發展看,有幾方面值得觀察。
首先,對中國來說,南中國海問題在短時期內很難得到解決。南中國海問題已經大國政治化(美日的捲入)和國際化(國際仲裁判決)。菲律賓和越南等國不會輕易放棄判決對他們的有利之處。即使願意和中國進行雙邊談判,他們也會根據仲裁判決漫天要價。再者,即使菲律賓等國願意回到雙邊談判,美、日等國也不會輕易罷休。
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會有什麼樣的戰略選擇呢?無疑,中國的角色最為關鍵,因為中國是本區域的大國,也最具有能力來保障本區域的秩序。中國最早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沒有引出其他國家的積極回應。越南和菲律賓等國遠早於中國造島,中國的造島行為本來就只是對其它國家行為的反應,只不過中國憑藉其強大的國家能力,在短時期內造出的島礁很快超越其他國家。現在,中國已經改變了從前被動的角色,可以主動作為了。
中國勢必會軟硬兼施。從硬的方面來說,中國會繼續完成島礁建設,不會半途而廢。對中國已經造好的島,美國的戰略是企圖進入12海浬範圍,以顯示其航行自由的決心。但美國不會非理性到攻擊島嶼,因為這樣無疑是和中國宣戰。美國現在的關切點是黃岩島,中國是否會在黃岩島造島?美國早些時候也已經向中國提出,不要開始在黃岩島造新的島。如果中國決定建造黃岩島,勢必造成局勢的升級。
中國儘管會保留造島的權利,但就眼前來說也可以換一種思維。中國可以從共同開發或合作的角度和菲律賓來處理問題。中國甚至也可以用黃岩島來牽制美國。中國對黃岩島保持一個模糊戰略,美國在黃岩島的成本就會很高。對美國所謂的「航行自由」,中國基本上已經形成「你來我抗議」但避免公開衝突的模式。必須清楚地意識到,美國動員那麼大的軍事力量在南中國海,其成本是巨大的;相對來說,中國的成本就很低。幾年對峙下來,必然讓美國付出巨大的代價。同時,也逐步讓國際社會看到,除了保衛主權核心問題之外,中國並不是西方所認為的擴張主義者。
從軟的方面來說,中國可以在已經造好的島礁,為其它國家提供航海方面的公共服務秩序基礎,包括航行安全燈塔建設、避風港、緊急救助、海上搜救等等。此外,中國也可以再次回到鄧小平所提出和強調的「共同開發」方案,和其他國家進行漁業協定、海底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保護和共同開發等項目。
其次,中國已經意識到一個整合的亞細安既有利於亞細安本身,也有利於中國和亞細安國家的整體關係。中國理解亞細安一些國家和美國緊密的戰略關係,但中國不可能容許一個整合而針對中國的亞細安,不會坐視亞細安整體選擇和美國、日本站在一起來對付中國。不過,一旦亞細安分裂,對中國極其不利,因為大部分國家會選擇美日。正如這次東亞峰會上中國的行為所顯示的,中國已經做了正確的決定,繼續努力鞏固亞細安在本區域的主體地位和亞細安的進一步整合。
再次,在東北亞地區,中國會繼續對日本構成巨大的壓力。隨着日本對南中國海的興趣愈來愈甚,中國需要遏止日本南下乾預南中國海的能力。這方面,中國也會適當和俄羅斯進行協調。儘管中國和俄羅斯不會結成美日聯盟那樣的聯盟,但戰略夥伴關係會更緊密一些。如果在東海和東北亞,中國能夠對日本構成足夠大的壓力,甚至讓日本感覺到真正的「威脅」,日本南下南中國海的勢頭就可以被遏制住。
不管怎樣,正如前面所說,儘管中國經過努力促成南中國海局勢暫時穩定下來,並出現一些新的積極因素,但沒有人可以忽視南中國海問題依然嚴峻。如果輕忽和無所作為,新的危機就會浮上檯面。
原刊於《聯合早報》,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