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蓮花宮的設計全港獨一無二。(作者提供)
毗鄰銅鑼灣鬧市的大坑,原是一條客家人村落,居民以耕種和打石維生。那時有一條自畢拿山流下的大水坑,經過此村直出維多利亞港,村民在水坑邊洗衣服,「浣紗」之名由此而起。其後政府覆蓋部分水坑,僅留下皇仁書院旁邊一段明渠。到2011年明渠也被填平,開闢為「火龍徑」,大坑再見不到水坑了。
蓮花狀的蓮花宮
一般人認識大坑,是因為中秋節的舞火龍,這是全年最熱鬧的日子。區內有一間供奉觀音的蓮花宮,由打石商人於同治二年(1863年)或之前興建,是大坑最古老的建築物,亦是唯一的法定古蹟。每年舞火龍都在此處進行參拜和草龍開光儀式,可見它在居民心中的重要地位。
蓮花是觀音象徵,廟宇的設計模仿蓮花綻放的形狀。前殿屋頂呈半八角形,配以重檐攢尖頂,殿底用石柱支撐,以防水淹;後殿為長方形,依靠大石而建,地面比前殿為高。
蓮花宮原本位於淺灘上,廟前窗口的灰塑對聯分別寫上「開窗臨海面、閉月到籠洲」和「遠看山色秀、近聽水聲清」,便是當年的環境風貌。現在廟宇坐落於群廈之中,道路填高,遮蓋了廟宇底部結構,與水為伴的特色亦已消失。

僅存的舊屋
在縱橫交錯的大坑街巷上,還有不少滿載歲月痕跡的建築。最古舊的是新村街30和31號相連的清末民居(約1894年,建議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屋頂呈金字形,鋪了瓦片,印證了百多年前客家村的面貌。近年所見,村屋外牆已經翻新,並租出作為商舖用途,看來仍會存在一段時間。
施弼街8號的二樓陽台有褪色的木門窗,估計在30年代落成。施弼街與華倫街交界的兩層高石屋,經修葺後煥然一新。第二巷4號同樣建於30年代(三級歷史建築),但建築風格顯著不同,採用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設計。書館街4號(1930年代)和12號(1949年,三級歷史建築)亦有相當年月,它們夾雜在高樓大廈之間,抗拒着社會發展的洪流。
孔聖會義學
書館街12號原是一間創立於1909年的義學,收容貧窮子弟讀書。以劉鑄伯為首的一班華紳於同年創立孔聖會,接辦這所義學,宣講四書五經,「書館街」之名由此校而來。
日軍侵港期間,孔聖會義學遭到破壞。1949年,時任大坑坊眾福利會理事長的「中國足球球王」李惠堂發起重建義學,獲胡文虎及其子胡好等人捐助,建成三層高樓房,翌年開課。外牆嵌有李惠堂寫的〈重建題記〉,室內保留宣統元年(1909年)的〈倡建大坑孔聖義學碑記〉和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的〈大坑坊眾福利會重建孔聖義學碑記〉。
孔聖會義學於1953年接受港府津貼,正名為「孔聖會小學」。學校結束後,曾借給不同學校使用,至2010年空置。其後發展局將之納入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15年交予大坑坊眾福利會活化為火龍文化館。
皇后運動場
與大坑社區一街(銅鑼灣道)之隔是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其前身是建於1898年的皇后運動場(Queen’s Recreation Ground),供駐港英軍活動和操練,亦有英軍在此玩馬球,旁邊有一列單層兵房。
20世紀初華人勢力冒起,何啟、韋寶珊、阮曉繁、王保寧等華人聯名向政府申請興建玩樂場地。港府撥出皇后運動場部分土地給他們興建第一間華人會所,1912年落成,名為「香港中華遊樂會」。初期進行木球、網球和足球活動,還經常與洋人舉行友誼賽。當時只限男性入會,直至1957年會所重建,才開始招收女性會員。
原位於中環鴨巴甸街的皇仁書院,戰時受到嚴重破壞,戰後臨時在堅尼地道26號上課。其後政府撥出皇后運動場部分土地興建永久校址,1950年落成開幕。校內有一座年代更早的單層紅磚建築(二級歷史建築),是昔日皇后運動場的更衣室,展現當年的工藝美術運動風格,現在用作學校的童軍室。
皇后運動場其餘地方分別於1983年和2000年建成銅鑼灣運動場和香港中央圖書館,舊日的軍方球場不再復見。
虎豹別墅
沿大坑綄紗街向山前行,步上石級便到大坑道。1950至60年代,這片山頭遍布密密麻麻的寮屋,有芽菜坑村、馬山村和蓮花宮村等。1935年落成的虎豹別墅擠身其中,花園的虎塔猶如鶴立雞群,份外觸目。
虎豹別墅由東南亞華僑胡文虎、胡文豹昆仲斥資1,600萬元興建,依山而建的花園免費開放,園內滿布以佛教和民間故事為題的雕塑,並有許多假山穿插其中。在缺乏娛樂設施和主題公園的年代,很受市民歡迎,為無數家庭帶來難忘回憶。

虎豹別墅是一座揉合中式風格的華貴大宅,既有飛簷瓦頂,亦有門廊和彩繪玻璃窗,用料考究,施工精細。2000年,胡文虎之女胡仙以1億元價錢將虎豹別墅和花園售予發展商興建豪宅。政府其後利用地積轉移,增加豪宅可建面積,以換取虎豹別墅保留。
花園部分已於2004年拆卸,部分雕塑組件存放於政府倉庫中,等待日後有機會在別處重置。政府取得虎豹別墅業權,2011年納入第三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2013年重歸胡氏家族,由胡文虎慈善基金活化為音樂訓練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