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片:以「適當的自私」對付「貪婪」。(Pixabay)
如果「貧」是二十世紀之「病」,「貪」就是二十一世紀之「痛」。此刻,就必須提倡「適當的自私」來對付。
(一)提升競爭力
當前全球大多數人民已經宿命地認為:恐怖事件會不斷發生;面對不確定的經濟,信心陷入了空前低潮。2007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企業「誠信」變成了全球新危機。
台灣經濟依靠對外貿易。貿易對象過去一直以美、日為主。近十餘年來已難以置信地被中國大陸取代。在馬英九八年執政前,三通不能直通,以及「戒急用忍」政府重重管制下,這種戲劇地取代只是證明:市場經濟的擴大力量遠遠大於政治上的阻擋力量。十年前一位台商說得有趣:「投票給阿扁,投資去大陸。」
南宋楊萬里的詩,真是逼真在描述兩岸貿易的曲折: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兩千三百萬人民終於認清:中國大陸已經取代了美國,變成了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台灣最要關心的,除了美國經濟起伏外,更是關注大陸經濟起伏。如果有人「唱衰」大陸經濟,就會冒著「唱衰」台灣經濟的風險。
什麼是「國家安全」?狹義的看法,重軍事與情報,如增加武器的採購。廣義的看法,則是要提升一國競爭力,才是增加國家安全的根本之道。多與大陸各種方式的交往與資源整合,是在增加台灣實力,也就是在增加台灣安全的保障。
(二)適當的自私
十八世紀資本主義倡導以來,驅策資本主義的一種動力就是貪婪與自私。當「貪」與「私」在法律範圍內進行,那還可以忍受;超越了法律的範圍,就會出現連鎖的惡果。
每當共和黨總統入主白宮,英文的縮寫,共和黨GOP(Grand Old Party)就常被改成「貪婪黨」(Greed Old Party)。白宮所推動的政策,也被批判成幫助有錢人的「貪婪政策」。此刻代表美國共和黨參選總統的川普,正是「典型」。
當企業的私利與貪婪,可以刺激經濟活動,甚至帶動創新時,變成了必要之「惡」。英國當代管理思想家韓第,就提出了「適當的自私」(Proper Selfishness)來對付。他認為這個觀念可以超越資本主義的貪婪,做為當前西方社會改善貧富懸殊等的重要政策。
適當的自私是透過自我認知與自我實踐,了解自身責任的重要。它超越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提升到對別人表示關心與寬容,並且自己參與去推動「利他主義」(如:環保、公益、捐款、志工)。「適當的自私」兼顧了私利與大愛,符合人性與理性。韓第說得好:「如果我們用心並且花時間去思考,一個可敬社會的運作方式將會出現。而這些是非觀念也會蔓延、衝擊到每一個人,並且漸趨穩健。到最後正義、公平的定義就會漸漸浮現出來。」
(三)少活動,多思考
如果「貧」是二十世紀之「病」,「貪」就是二十一世紀之「痛」。此刻,只有世界各國的政府、企業與人民及時在貪婪的大逆流中,採取對策。
十七世紀的法國哲學家帕斯可(Blaise Pascal, 1623–1662)說得深刻:「世界上罪惡的出現,是因為一個人無法獨自坐在一個房間裡。」因此,對策之一就是要那一些虛偽的政客,那一些喧嘩的民代,那一些貪婪地遊走於政壇與商場的名人,能夠少出門,坐在房間裡好好地讀:余秋雨的《君子之道》或者布魯克斯的《品格—履歷表與追悼文的選擇》。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