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合併可致增長放緩

筆者相信,隨着愈來愈多的大型國企合併增加,反而會造成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早前,中國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有企業結構調整與重組的指導意見,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提升國有資本配置、鞏固安全保障功能、搭建調整重組及科技創新平台、推動專業化整合、大力化解過剩產能等。
 

民企加入 有助經濟

 
事實上,過去不少國企均出現連年虧損的惡勢,箇中問題早已叢生,現時中國政府欲透過相同行業之間的國企併購,以優化營運效能。筆者認為此舉效益不大,反而有機會令國企規模變得更加腫脹,倒是准許民營企業加入,藉此提升整個行業競爭力,才能真正幫助內地經濟獲得成長。
 
但是觀察近期中國的舉動,足見併購行動已經連串展開了。舉例,中國國旅與港中旅合併以整合資源;兩大火車製造商 CNR(中國北車)和 CSR(中國南車)合併,欲搶佔世界市場的高鐵份額;中國冶金科工和中國五礦重組,以落實優化國有經濟布局;還有兩大國企航運巨頭,中國遠洋和中國海運的重組。
 

減少競爭 埋下地雷

 
筆者認為,從巨型國企合併例子可以預示,未來中國的國企於表面上成為世界級冠軍的野心或可獲得滿足,但實際上幫助他們改善效益卻是有限。須知道,不少國企於合併重組前的資產規模龐大,並已經強勢掌控經濟市場的一定份額,好像中國遠洋便是全球第二大的航企。因此,併購並非有利無害,至少它會大幅減少國企的關鍵性部分競爭,為持續提升生產力的企業前景埋下地雷。
 
若回顧過去10年中國企業併購歷史,便可發現這種改革策略並沒有建立良好基礎。國資委最初成立時,控制約200家國內最大型的非金融類國企,直到2014年數目就下降至113家,而這些企業的平均資產規模卻急劇擴張。2000年時,只有10家國企晉身美國《財富》世界500強名單,惟今年最新數字是已經上升至100家。
 
眾所周知,《財富》是以銷售收入為依據進行排名,但其實過去幾年很多國企的資產收益率並沒有好到令人留下深刻印象。故筆者相信,隨着愈來愈多的大型國企合併增加,反而會造成中國經濟增長放緩。
 
原刊於《iMoney》,獲作者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亞新社)

黃元山